11月16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与我馆联合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承办的2024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学术论坛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0余位专家、学者相聚沪上并发表相关研究。
本届年会暨学术论坛的主题是“中国近现代新闻生产、流转与消费研究”,旨在从“媒介物质性”角度探讨近现代以来新闻内容、文本的循环系统和意义网络,从生产、发行、流通与消费等视域出发探讨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对“史料及阐释”的深度关切。此次盛会不仅汇聚了全国新闻史学界的精英,还吸引了众多对新闻史感兴趣的学者和业界人士,共同探讨了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开幕式
11月16日上午,第六届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学术论坛在复旦大学复宣酒店进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副馆长张霞女士、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蒋建国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上午的开幕式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陆柳主持,她以热情洋溢的开场词,拉开了本次年会的序幕,并对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张涛甫教授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张院长指出,恰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95年院庆,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回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史研究,涌现过一批优秀的学人学者,逐步形成了史论结合的研究传统,本次大会的主题既能承继历史,又能衔接未来,对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社会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霞女士在致辞中表示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的发源地和中心,上海曾诞生过一批影响深远的报纸,在上海研讨新闻生产、流转与消费等议题意义深远,可以关照新闻实践的过程性和流动性等诸多面向。张霞女士同时分享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在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出版物方面的丰硕成果,并表示,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挖掘和传承新闻文化的精髓,为新闻史学研究提供坚实的实物支撑。
蒋建国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年会在上海办会的重要意义,他在致辞中向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鼎力支持表达了感谢,同时向各位参会学人的关注和积极参与表示感谢。蒋教授向大会报告了自去年年会以来,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所取得的成绩、达成的目标,并展望未来一年的工作和计划,他倡议新闻史研究者要勇于担当,不断创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共同贡献智慧和力量。
其后,大会举行了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贵州研究基地授牌、揭牌仪式。贵州研究基地负责人、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钟华教授接受授牌,并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的相关情况,她表示,贵州研究基地将依托贵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新闻资源,积极开展地方新闻史研究,为推动中国新闻史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做出努力。
主旨演讲
上午共举行了八场主旨演讲,上、下半场分别由《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研究员、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春泉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新闻学院秦绍德教授作题为《中文印刷革命:中国近代报刊诞生的必要条件》的主旨演讲。通过回溯中文印刷技术的变革历程,他指出,任何一项传播技术的革命的运用都会给传播史带来根本的变化,在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中,引进西方活字印刷技术创造中文活字印刷,来取代运行了几百年之久的雕版印刷,这为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准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新闻史研究中需要加强对技术条件的注意,并且需要承认西方先进印刷技术在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
教育部高校图书馆学学科教指委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余光教授以《对阅读文化研究的思考》为题演讲,王教授以新闻与出版在近代以来的“分家”为引,提出近代以来文化研究当与阅读文化相联系起来,从阅读出发研究图书、报刊等读物,是打开文化研究视域的重要方法之一。阅读能够提供给人心灵成长的力量,可以反映思想境界和心灵世界。阅读史研究是可以拓展报刊、书籍研究的新领域,近一二十年来,阅读史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仍有较多值得开掘的领域等待研究者去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尹韵公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大视野与地区新闻之关系研究》,他认为,地区新闻史的研究一定不要局限于地区,在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概念之上,可以通过地区窥见整体的状况,同时与时代背景的结合,是上升地区新闻研究格局的关键,找出地区新闻研究的大视野对于地区新闻研究的进步和提升甚为重要,通过抓重点、抓关键,勾连历史与时代的关系,找出地区新闻史的特点对于研究意义重大。
南京师范大学民国新闻史研究所所长倪延年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我国近代中文地方新闻纸的肇始、发展及特点》,依据“我国近代中文地方新闻纸”的基本特征,倪教授认为我国近代中文地方新闻纸肇始的标志应该是中国第一种近代中文地方新闻纸的诞生。通过史料的梳理,他认为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当是我国近代中文地方新闻纸的肇始,在此基础上,近代中文地方新闻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逐渐厘清,整体来看,我国近代中文地方新闻纸的发展轨迹呈现一种“落水成波”的扩展路径。
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教授作了题为《民国出版人的收入与职业选择》的演讲,通过对出版企业对员工的报酬的研究,考察与出版人职业选择之间的关联。张教授的研究重点讨论了1937年以前供职于上海大型出版企业的出版从业者及其收入情况,认为编辑类从业者按资格起薪、印刷类从业者主要按照技能给薪、管理类从业者收入差距悬殊,在数据基础上总结出了民国时期出版从业者收入的特点,并认为出版从业者整体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从事出版行业是民国知识分子的一种较优选择。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唐小兵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后五四时期的公共舆论与秩序构建:以报刊发刊词为中心的讨论》,主要考察了后五四时期地方报刊的发刊词,提出后五四与转型时代固化的议题,后五四时期,形成了从启蒙到革命、从多元到一元、从众声喧哗到革命话语高亢的时代特色,也形成共和政治(文人政治)到革命政治的崛起。在梳理后五四思想特质的基础上,唐教授认为后五四的报刊取向特质是制度性传播媒介的彼此交错、新闻专业主义与文人论政传统之间日趋紧张,地方刊物与政治批评、青年文化与政治意识、平民主义与阶级视角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中山大学中文系陈林侠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早期中国电影史的价值观演变及其反思》,他提出,电影不单是艺术的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和传媒的问题。聚焦于1905—1949年之间的电影产业,他认为电影是一种消费的文本,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本质区别,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文本,电影反映出现代大众媒介与产业生存方式之间的紧密关系、个人表达与集体表达的统一,电影故事中体现出价值观等同于或暗示出社会的价值观,对于电影的多类型、多层面研究可能会折射出社会伦理的诸多片段。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教授以《媒介的社会动员功能:以延安抗战为中心的考察》为题作了主旨演讲,他在对近年来延安研究热潮进行梳理后提出是“历史选择了延安”,借用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概念,延安是中国坐标中的一种时空存在和历史焦点,延安既是地方的,更是中国的。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秀云教授、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龙伟教授、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鹏飞教授分别就嘉宾的主旨演讲作了点评,他们的见解不仅深化了主题,也激发了与会者的进一步思考。
分论坛及闭幕式
本届年会暨学术论坛共设10个分论坛,涵盖“党报党刊研究”“地方媒介研究”“中国共产党新闻实践研究”“报人与职业群体研究”“媒介与政治研究”“媒介生产与阅读研究”“媒介文化研究”“技术与媒介发展研究”“媒介与社会研究”“视听媒介史研究”等议题。
与会者就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发表,分论坛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对内容进行专业点评,与会者互相交流,气氛热烈,亮点频现。
当天下午,闭幕式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蔡冠深报告厅举行。大会报告了各分论坛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此次年会暨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积淀和影响力,也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与会者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学术考察
11月17日上午,与会学者来到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参观考察。
编辑:王吉安
初审:张霞 毛真好
终审:馆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