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事浩茫连广宇”,出自鲁迅《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展览篇章名“芳馨遗远”“朝花夕拾”出自鲁迅写的诗和书名。本次展览的手稿和作家生前用过的实物,大多都来自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朝华文库”。展厅内75件手稿的主人,都与鲁迅先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依托这批珍贵的手稿,上海鲁迅纪念馆与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共同主办“心事浩茫连广宇——中国现代作家手稿展”,期望新媒体时代的观众们能通过阅读作家的手稿,和他们进行一场“见字如面”的跨时空对话,重温手写书稿的时代魅力。
展览开幕式于今天下午在我馆五楼举行。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郑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等嘉宾及我馆副馆长王晨参加开幕仪式。
▲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致辞
郜元宝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博物馆举办手稿展的价值,展览在一定程度上能推进对作家手稿的研究。他提出手稿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是经常使用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流逝,手稿的保存处境日益艰难。想要做好中国文学研究,尤其是现代文学研究,手稿不容忽视已成共识。作家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文本生成学研究揭示手稿能反映出作家的创作与修改过程。手稿、初版本、再版本不能等而视之,文本的浮动是非常常见的,因此就会有很多文本周边的文化的因素辐射开来,手稿研究的空间也随之扩大。典型者,严复的《天演论》就有诸多版本,因而其翻译过程及现代汉语的成立等均是可以延伸的研究话题。郜元宝教授希望手稿的搜集、展示、推广与研究未来能成为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名片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致辞
陈子善教授指出虽然博物馆手稿展并非首次举办,但是从新闻出版的角度展示现代作家的手稿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手稿在近20年来才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日益为人所知。最初的手稿与最终出版的铅字定本之间相距甚远,这就赋予研究者极大的空间。人们对于手稿的理解越来越宽泛,作家手稿在整理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陈子善教授呼吁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手稿展,进一步加强对更多现代作家手稿的研究,“手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有温度的载体”。
▲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副馆长王晨致辞
王晨副馆长指出这次展览由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和上海鲁迅纪念馆合作举办,这是两馆进一步加深合作的开端。由于鲁迅先生与韬奋先生生前的交往渊源,两馆早年间便有业务往来。期待未来两馆在史料挖掘、研究、资源的交流共享、活动和展览的策划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加深合作。
▲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郑亚致辞
郑亚馆长在开幕式上诵读了茅盾的《学习鲁迅先生》片段,这篇文章手稿也是本次展览的展品之一。《学习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逝世不足一个月后,茅盾为悼念鲁迅而作,提出要纪念鲁迅先生并学习他的斗争精神,是重要的鲁迅研究资料。
现场直击
一睹为快
展览明日起至2024年4月11日在我馆五楼临展厅对外开放(周一闭馆),展出包括鲁迅、曹聚仁、吴朗西、赵家璧等51位著名文化人士的141件手稿、出版物及其他生活工作用品,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参观。
撰稿:朱琳
编辑:陈媛媛
初审:张霞 毛真好
终审:馆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