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详细信息
读《书店灯光》三联往事 分享“老三联人”不平凡记忆 2024-08-14

上海韬奋纪念馆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三联书店往事”丛书第一辑《书店灯光》在上海书展首日举办图书分享会,与广大读者分享三联书店往事,缅怀书店创办人之一韬奋先生逝世80周年。

SHANGHAI BOOK FAIR

今天广为人知的三联书店,前身是1930年代在上海创办的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和新知书店,它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不屈斗争,在党领导下传播革命种子,为进步出版业作出了卓著贡献。在那风风雨雨的日子里,三家书店时而化整为零,时而集结在一起。194810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香港正式合并成立,联合向解放区派出人员建店,深度参与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布局。

40年后,曾在三联书店工作的老同志们发起成立三联书店北京老同志联谊会,过去三店有《店务通讯》《社务通讯》互通业务消息,联谊会也创制了一份内部通讯,定名《联谊通讯》,一面作为各地同人沟通交流的园地,一面为提上日程不久的店史编撰工作提供了发表和议论的平台。从1988年创刊至200110月终刊,《联谊通讯》共出80期,20022月至200412月出《联谊简讯》11期,20057月,又为纪念徐雪寒同志逝世出增刊1期,据刘大明统计,92期总计大小文章2322篇,2847页。

徐雪寒为《联谊通讯》创刊题字

198847

  

《联谊通讯》(北京)创刊号             《联谊通讯》(北京)终刊号

1988515日                    2001105

  

《联谊简讯》(北京)创刊号             《联谊简讯》(北京)终刊号

200221日                  20041231

数年后《生活书店史稿》《战斗在白区——读书出版社(19341948)》《新知书店的战斗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史料集》四册店史出版,其中不少篇章最初就发表在《联谊通讯》上,经各地老同志过眼匡正。

此后贵阳联谊会亦于1995年发起通讯内刊,到2005年、2007年北京、贵阳两地先后停刊为止,近20年间共计编印140期。《联谊通讯》收录的店史文章多出自亲历者之笔,细节翔实,情感真挚,正如许觉民在第2期《建议大家来写一点往事》一文中所说:“三联同人,每个人参加工作后,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倘有人给以汇集起来,便是一束颇为生动的史料。三联同人彼此交替着看看,挚热的心头更会会意相通;拿来给年青人和后来人阅读,也会觉得那些不平凡的经历中,有一股热流感应到他的身上。”

 

《联谊简讯》(贵阳)创刊号                《三联贵阳联谊通讯》终刊号

199552日                         20071025

上海韬奋纪念馆20072011年先后获岳中俊、邹嘉骊、董顺华、袁伯康等“老三联人”捐赠两地《联谊通讯》,形成一套完整的《联谊通讯》收藏。2021年,纪念馆启动《联谊通讯》整理选辑工作,希望将这批三联老人所述三联往事,系统而立体地梳理、披露出来;2022年,全套《联谊通讯》数字化工作完成,依托数字化成果建立了《联谊通讯》总目录和索引;2023年,“三联书店往事”丛书第一辑《书店灯光》围绕生活、读书、新知三店及1951年以前三联书店各地分支店与副牌、化名、副业经营辑成,收录文章62篇,约30万字。本辑文章选择以覆盖尽可能多数机构和史料为目标,既收录三店在上海、汉口、重庆、广州、桂林等地的区域性乃至全国性主要机构史料,也收录有关浙西流动供应、“三个小鬼”经营的沅陵支店、台北三联书店等短暂存在的事业据点,以及三户图书社、秦记西南印刷厂、持恒函授学校、建业文具公司等副牌和副业的亲历回忆,以遍及全国的“书店灯光”为线索,向读者呈现三家书店在各地开店、斗争、隐蔽、联合的往事。书封图画取自麦绥莱勒版画集《一个人的受难》,这也是读书生活出版社的店标图案,一个人借路灯灯光得以阅读,一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由书店灯光燃起心中革命的火种。

丛书第二辑《甘苦同志》围绕书店同人的生活和功绩,第三辑《书里书外》围绕书店出版、发行等业务中的做法和经验,选辑出版工作正有序展开,预计将在2024年、2025年陆续面世。三辑将总计选录文章约80万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领导下的进步出版业研究提供具有独特价值的史料,也将是社会大众了解三联书店往事的生动读物。

 

 

  

 

上海书展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现场,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上海韬奋纪念馆副馆长张霞和本书责任编辑吴慧在对谈中追忆三联往事和三联精神。

1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此书,既是作为三联书店承继者之一的理所当然和义不容辞,也有对三联精神的发自内心的认同。三联书店内部人员之间的情感、对社牌的认同感是非常强烈的,很少有出版社可以这样一代代传递认同感。生活书店80周年时,香港三联书店的蓝真先生曾讲“一入三联门,一生三联人”,三联书店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地方,它还有神奇的纽带把在这里工作的人连结在一起,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而出版就是共同理想的一个投射。书店前辈们在《联谊通讯》记录下三家书店在出版史上的贡献,也是对一段文化史、政治史的记录。

拥有90年历史的三联书店虽是一个很老的品牌,却拥有年轻的内核,如《书店灯光》中就有151617岁三个小孩开一家书店的故事,而韬奋先生也在49岁的年轻的一生中,留下800万字,做出伟大的事业。《书店灯光》装帧选用绿色,也可看作一种年轻的象征。

2韬奋纪念馆副馆长张霞

上海韬奋纪念馆编辑这套“三联书店往事”的初衷,在于纪念馆的成立和恢复开放都离不开“老三联人”的有力支持,如生活书店会议记录等珍贵档案,是由“老三联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妥善保存,后交韬奋纪念馆收藏。而《联谊通讯》则是在1980年代,这些“老三联人”已经七老八十时为了编写三店店史而自发编辑的内部刊物,是他们在史料留存工作中孜孜贡献的写照,基于感动,基于责任,韬奋纪念馆近年来致力于馆藏史料整理出版,“三联书店往事”即为成果之一。

“老三联人”王仿子老先生与那一代很多“老三联人”相似,他有格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凡书稿改订都是仔仔细细清清楚楚。韬奋纪念馆曾去王仿子家中征集藏品,他亲自上阵打包,八十多岁高龄,手上功夫不减,包得利索齐整,这源于他十几岁进店的“童子功”,也源于对事业的热爱。他的那本来自于实践总结的《门市工作72条》正是服务精神的体现,而三联精神、韬奋精神最核心的就是服务精神,从《生活》周刊读者服务部到延续至今的“竭诚为读者服务”店训,正是始终把读者放在第一位,让书店获得了常青的读者缘。《书店灯光》记录了三家书店及支店、副牌、合办书店的办店故事,这些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书店对革命文化的传播作出积极贡献,一些办店的做法和精神,或对当代新闻出版业能有借鉴的意义。

3《书店灯光》责编吴慧

在编辑书稿时,有些故事我看得津津有味。比如在桂林分别开书店,皖南事变后,突然有一天被通知要闭店。面对被迫关店,三家书店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比如生活书店,提前三天进行大促销售,读书社是逐步转运图书,等到国民党来查封的时候,只剩空壳子。我记得有家还提前办了转让手续,等到来查封时,书店招牌都换了,店主也换了。

我昨天用电子档做了一个统计,在这本书里“生活”出现了832次,“读书”出现了252次,“新知”出现了313次。“青年”这个词,出现了118次。这三家进步书店对当时的青年人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指引作用的。

活动最后,老三联后人代表、戈宝权外甥孙戈代读“老三联人”吉少甫之女吉晓蓉的一段话:“编辑出版本书对于三联店史的研究和传承三联优秀传统都非常必要。它是对三联前辈零星记忆抢救的一次梳理,更是对老三联这个在战爭中磨砺出来的出版集体精神的多面展现。书中文章选自的《联谊通讯》和《联谊简讯》是我们父辈自创自编的内刊,它不仅仅是父辈们晚年精神生活的家园,也是老一辈深厚友谊沟通的桥梁。我们常常见到父母捧读它的专注和欣慰,有些文章我们也拜读过,被感染过,甚至产生过参与进去的冲动。这也成了我们老三联后人编辑《爱书的前辈们》和《书韵流长》两部回忆录的一种推动力,感谢韬奋纪念馆和三联书店所做的一切!”主办方向孙戈和民进徐汇区委代表赠书。

撰稿:王吉安

编辑:陈媛媛

初审:张霞 毛真好

终审:馆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