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展览 特别展览 详细信息
新展速递|鲁迅在1933——重回1933“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
展览周期 2024.12.27-2025.02.23
展览地点 上海市周家嘴路3678号
展览场地 5楼临展厅

鲁迅先生是我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倡导者,他积极推介国外版画新作,自费编印画册、举办展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木刻版画创作。193310月,鲁迅先生拿出他新近收藏的66幅版画,在千爱里40号(今虹口区山阴路240号)举办了一场“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新中国成立后,这66幅版画分别收藏于北京和上海。

为纪念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95周年,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共同努力下,这批版画再次合璧,连同相关珍贵史料共138/,不仅重现了1933年的展览现场,还将鲁迅先生收集、整理、展示、出版版画的过程,呈现于观众面前。

展览海报

展览现场

展期:20241227日—2025223

地点: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周家嘴路3678号)五楼临展厅

主办单位: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

 

展览亮点

一、“重回”1933年现场

“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由鲁迅在193310月主办,展期仅两日。展览除了目录,没有留下新闻报道、照片。主办方以目录为起点,从馆藏中梳理出66件版画。在此基础上,增加了23件版画原拓,25件出版材料(期刊、书籍、宣传册),16封与版画收集、出版相关的通信,以及当年使用过的铜版、木框等,以物证史。

策展团队还抽丝剥茧,梳理了展览动因,找到证明办展前、中、后的历史材料与人物关系,将展览的缘起、展品的征集与布展的过程等细节向观众一一道来,全方位还原1933年展览的历史现场。

 

▲“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空间复原▲

二、重磅展品同台亮相

66件“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版画原件

根据鲁迅先生留下的《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目录》,我们按当年的顺序排列了66幅版画,并增加了29位版画作者的介绍。

▲《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目录》▲

▲《自画像》凯绥·珂勒惠支▲

▲《风景》卡尔·施米特-罗特卢夫▲

▲《鼓手》格哈德·马克斯▲

▲《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第一幅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毕斯凯莱夫▲

 

10件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版画原拓

1929年,董绍明、蔡咏裳翻译的小说《士敏土》出版,并将书寄给鲁迅。1930年,经由徐诗荃帮助,鲁迅购入德国作者卡尔·梅斐尔德的《士敏土之图》版画。1930年底,鲁迅将插图部分影印出版,成为介绍木刻版画的重要书籍。

▲《士敏土之图》版画▲

▲《士敏土之图》第十幅《工业》▲

▲《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1930年三闲书屋版▲

 

13幅珂勒惠支《织工一揆》《农民战争》

版画原拓

凯绥·珂勒惠支是鲁迅极推崇的一位画家,认为“在女性艺术家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在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鲁迅的评价经过了时间的验证。直至今天,珂勒惠支仍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鲁迅收藏的《织工一揆》和《农民战争》两套版画原拓共13幅,也在展览中亮相。这两套版画既是珂勒惠支的重要作品,又是她以自己的艺术投身于工人运动的实践。展签均使用鲁迅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原文。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

展览首次梳理了珂勒惠支作品由鲁迅引入国内后的早期宣介与出版情况。不仅有鲁迅在《〈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中提到的原版德文画册,还有珂勒惠支版画在《现代》和《译文》杂志上的印行,以及其他1930年代原版广告册和国内期刊,方便观众了解其作品在国内最早的宣传、传播情况。

▲珂勒惠支作品的早期宣介与出版情况▲

▲鲁迅亲自设计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广告▲

 

三、还原历史脉络

鲁迅早期木刻展教活动的开展

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是由鲁迅倡导、发起的。展览梳理了1933年“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开办前鲁迅推广木刻版画的展教活动,如朝花社的活动、鲁迅参与的版画展览、新闻报刊中刊登的相关资讯等,供观众了解“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开展前的相关活动。

▲朝花社相关展品▲

 

1933展览“入口”

鲁迅先生亲自参与了“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的目录的选定、展品装裱、展览宣传等各环节。在进入1933展览空间前,还原了一个千爱里的庭院,这里是1933年展览的入口,陈列着鲁迅与内山完造的信(得到一批苏联版画后想举办展览),和鲁迅与内山的合影,并以千爱里40号的照片为开端,带领观众回到当年的现场。

1933展览入口▲

展览梳理了现有文献,对所有作品进行一一追溯,为观众提供作者、年份、材质等基础信息。对存世信息较丰富的,还给出了画作来源、展览记录、出版情况等,尽可能给观众提供详细而丰富的史料。

▲版画及说明信息▲

  

▲画作来源电子检索屏▲

如“从《铁流》到《引玉集》——引入苏联作品”板块,即以版画原拓、手写备注、书信等史证材料,讲述了在《铁流》的出版过程中,鲁迅如何在曹靖华的帮助下联系到苏联版画作者,克服战争影响、国际通讯受阻等层层困难,最终收集到大量苏联版画家作品,向观众展出,最后出版木刻版画集《引玉集》的过程。

  

▲《引玉集》相关文献▲

 

四、鲁迅的版画“朋友圈”

鲁迅引进、收集外国版画,少不了国内外朋友的支持。围绕涉及的藏品,本次展览着重讲述了徐诗荃、史沫特莱、曹靖华、周建人等帮鲁迅“代购”版画的经历与通讯,也展示了鲁迅向朋友们咨询印刷问题、办展场地、介绍版画信息的信件,在书信往来中追溯收集作品、出版宣介、展览推广的踪迹。

▲史沫特莱向珂勒惠支购买《农民战争》版画的收据▲

▲商务印书馆代鲁迅咨询的《创造》版画集刊的发售和出版情况说明▲

 

▲曹靖华帮鲁迅抄写的俄国木刻家住址▲

▲鲁迅向内山完造咨询《引玉集》印刷用纸问题▲

89幅版画原拓陈列结束后,展览还以内山书店为原型设置文艺漫谈空间,展示了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下中国青年木刻家的作品,以及后人对展览的回忆。

▲青年木刻家作品▲

 

五、设计理念

1933年的展览场地千爱里40号为现虹口区山阴路民居,和内山书店旧址、内山完造旧居、鲁迅故居、木刻讲习会旧址在地理空间上非常接近。策展团队走访这些原址,将空间细节加入了展厅设计,还原展览现场的植被环境、建筑外立面质感与色彩、家居细节,设置了“天井”“室外门廊与公告栏”“室内民居”“书店”等场景,让观众在移步换景间,重走1930年代鲁迅先生的生活轨迹。

  

 

  

▲展览造景——民居复原▲

  

▲展览造景——书店复原▲

▲展览造景——环境复原▲

内山完造回忆“我曾经向先生拜借来开过三四次展览会,每一次都有四五百参观者”,展厅结尾设置了实时人数统计,见证当年鲁迅先生积极推广的新兴版画运动影响至今。

▲展览尾声空间设计▲

鲁迅先生毕生收藏外国版画原拓近2000幅,这些版画在中国的展示、研究和出版,推动了中国现代版画发展。展出的这些木刻版画,见证了鲁迅先生对这一艺术形式寄予的厚望,见证了鲁迅对青年的关怀,也见证了版画最终成为了进步宣传的蓬勃力量,为一代青年指引方向。

 

撰稿:孙清越

编辑:夏思勍

初审:张霞 王草倩

终审:馆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