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 史话阅览 详细信息
馆刊 | 高云塍 ——中国首套楷体铅活字“汉文正楷”的书写者 2024-01-12

微信公众号2022年12月02日发布

1929年,正主持出版《蜜蜂》画报的郑午昌欲为这部新刊谋求一副正楷铅字。商务印书馆早在1909年便制成二号楷体一副,但并非足号全套;华丰铸字制模厂于1922年刻成“华丰正楷”一至六号及新四号方形字各一副,但由于镌刻走样,字形不优美,印刷厂多不采用;一外商公司(吴铁声回忆其为“英商美灵登广告公司”,亦有“德商ABC商业印刷所”说)有一副二号和一副五号正楷字,然郑午昌与其交涉屡遭留难。他于是决意自刻一套美观、实用的正楷铅字,即为后来的"汉文正楷”。

“汉文正楷”自1929年开始制造,至1933年9月完工,配套完备、字形美观,颇受社会欢迎,汉文正楷印书局一时业务兴隆。1935年,汉文正楷获国民政府确定为正规字体、教育部规定为印刷教科书的字体,直至20世纪90年代,仍应用于小学课本等出版物。

为“汉文正楷”书写字样的是萧山高云塍,这位前清秀才如何来到上海?又如何投入近现代出版产业?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编审雍琦曾撰《高云塍——中国首套楷体铅活字“汉文正楷”的书写者》一文,刊登于我馆馆刊2020年第2期,请随此文走近高云塍其人其字。

 

19世纪,诞生于中国的印刷术在自己的故乡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西方传教士因为印制中文《圣经》的需要,利用近代印刷术改革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他们用西洋制造铜模铅字的方法,制作汉字铜模,铸造铅活字,制版印刷。印刷术的改良,促进了报刊图书的大批量生产,报刊图书市场的繁荣,又反过来要求印刷术的进一步改良和完善。在中西碰撞、空前活跃的文化气氛中,国人借鉴西方技术,结合传统印刷术的经验和审美要求,开始谋求自行设计铸造金属活字,开创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近代出版印刷事业。有学者统计,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全国有21家企业或个人,开发了34种金属活字。这些金属活字所用的字体,以宋体为主,也有一部分楷体和其他字体。而在楷体活字中,创制时间最早、配套最完备、影响最大的,是汉文正楷印书局的“汉文正楷”字体。

注:

①孙明远:《20世纪前期中国仿宋及楷体活字开发活动概览》,《包装工程》2018年第12期,第4页。

关于“汉文正楷”字体的主要创制经过及其社会价值和意义,拙文《汉文正楷字体小史》曾作简要述评。文中对于这项事业中的一位“功臣”——“汉文正楷”字样的书写者高云塍——稍有提及,未作展开。本文拟对高云塍作一简要介绍,纠正和补充相关工具书对他的叙述,并期望通过考察高氏的职业生涯,丰富近现代出版史研究的细节。

▲书法家高云塍(1930年摄于上海)

 

高云塍是浙江萧山人。萧山高氏自称“海宁岩门高氏”,系南宋诗人高翥的后裔,原居钱塘江北的海宁岩门,后因钱塘江水道改变,居于江南的萧山。据萧山高氏宗亲后人介绍,高云塍系浙江岩门高氏二十六世后裔,属宜字辈,名鹏举,谱名建标,字挹群。他还有个别号,黄山佚民。

高云塍出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他所住的村庄在萧山仓前,多数是同姓族里人,除了耕田种地外,有不少是脚夫,用独轮车和小帆船运送粮食和土产到杭州,“终年辛勤劳动,不得温饱”。

他在清末考取秀才,一直居乡,在家设私塾谋生,因以欧体楷书见称于时,兼售自己的书法作品补贴家用。育有三子四女,大儿子曾参加北伐军,小女儿高小霞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高云塍子女众多,生活清苦,曾有把小女儿送人的想法。直到年近五十,他终于另觅生路——1929年左右,进入上海中华书局工作。

注:

②高云塍书扇面,见王学欣、唐晋主编 《润物细无声——徐光宪教授八秩华诞志庆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彩插。

③据高云塍照相注释“1930年于上海,时年49岁”倒推。照相见《润物细无声——徐光宪教授八秩华诞志庆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9页。

④高小霞:《故乡行》,《润物细无声——徐光宪教授八秩华诞志庆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90页。

⑤王中秀等编著《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载高云塍润例,通讯地址中有“杭州太平坊舒莲记扇庄”。舒莲记是杭州著名的扇庄,应是高氏赴上海以前的作品寄售点之一。

⑥高小霞:《求学》,《润物细无声——徐光宪教授八秩华诞志庆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87页。

⑦同⑥,第187页。

在中华书局,高云塍的工作主要是书写中小学教科书和字帖,生活依旧清贫。他在赫德路嘉禾里1435号租到一间小屋,携小女儿同住。赫德路就是今天的常德路,嘉禾里又名嘉禾坊,如今已被拆除,被拆前的地址是常德路81弄,靠近常德路、安义路的丁字路口,就是现在越洋国际广场的位置。当时的赫德路嘉禾里,租金低廉,房屋简陋,是一个“劳动人民杂居”的地方。

1928年夏初,新婚燕尔的郁达夫、王映霞夫妇就在嘉禾里前弄的1476号入住,可以说是高云塍的邻居。王映霞对此地的回忆是:

我们选中这个住处,一则为了和祖父的住处相近,二则是因为这里的房租低。最大的理由,还是因为和真正的劳动人民杂居一处,在“只认衣裳不认人”的上海滩,比较容易隐蔽。有了以上这些原因,郁达夫是很满意这个环境的。

郁达夫有《灯蛾埋葬之夜》一文,专门描写嘉禾里新居的夜晚,其中说道:

小屋的租金,每月八元。以这地段说起来,似乎略嫌贵些,但因这样的闲房出租的并不多,而屋前屋后,隙地也有几弓,可以由租户去莳花种菜,所以比较起来,也觉得是在理的价格。尤其是包围在屋的四周的寂静,同在坟墓里似的寂静,是在洋场近处,无论出多少金钱也难买到的。……室内的设备简陋到了万分,电灯电扇等等文明的器具是没有的。

注:

⑧《现代作家郁达夫的上海旧居》,见黄国新、沈福煦编著《名人·名宅·轶事——上海近代建筑一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9页。

⑨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三卷·散文》,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0-145页。

高云塍生活和居住条件,于此可见一斑。他的小女儿高小霞,跟随父亲居住上海,平时受读古文,印象最深的就是“居陋巷,人不堪其忧,颜焉不改其乐”。

作为一个“乐在其中”的书法家,高云塍在中华书局工作固然没有脱离专业所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也须臾不离书法圈。刚到上海不久,他即在《蜜蜂》画报上刊登润例:

霞轩楷书润例(萧山高建标挹群甫记):立轴每幅八元,楹联每尺一元,五尺屏条每张三元,六尺加一元,六尺寿屏每条四元,格言六尺二十元,五尺十六元,四尺十元,横幅同,琴条每张四元,炕屏每条五元,纨摺扇每面四元,双行加倍,女扇每页六元,册页每页四元,名刺每件一元,磨墨费加一成。先润后书,约期取件。劣纸、立索不应。通讯处:杭州太平坊舒莲记扇庄,上海静安寺路中华书局编辑所,赫德路嘉禾里一四三五号。

对于书法的乐此不疲,高云塍也有过夫子自道:壬申夏热特甚,余连日握管作书,不以为苦,盖有癖也。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赴香港,成立驻港办事处,掌握全局重要事务;上海方面的业务,则由常务董事舒新城等主持。此时,上海的业务逐步紧缩,以致高云塍有了失业的危险,1938年高小霞考取西南联大生物系,竟因家庭困难,不能成行。1940年夏天,高云塍走完清贫穷愁的一生,享年60岁。

注:

⑩《蜜蜂》画报第1期,1930年3月11日,转引自王中秀等编著《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第247页。

⑪高云塍书扇面,《润物细无声——徐光宪教授八秩华诞志庆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彩插。

⑫高小霞,《求学》,《润物细无声——徐光宪教授八秩华诞志庆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88页。

 

在中华书局工作直至逝世的短短十年间,是高云塍走出乡里,投入近现代出版产业的重要人生阶段。他结交了一大批文化界、出版界的人物。同在中华书局任职的俞守真、沈雁冰,都是高云塍的好友,三人“常有往来,相互磋商,诗文大进”。

高云塍在中华书局的主要工作,是抄写教科书、编写字帖。中华书局在1912创立之初,即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预料革命定能成功,教科书应有大改革”,在辛亥革命前夕即已秘密编写适应革命需要的教科书。在民国成立以后,中华书局的教科书因符合政治要求,乘势而上,几乎独占了全国的教科书市场。其中的《国文》课教科书,“务令儿童知普通之文字”,“第一学年选字,兼以笔画为主,第一册笔画务取简单,二三册日渐增加,至多亦不逾二十画”。小学教科书是启蒙教材,需要便于儿童临仿正楷,楷书最为适用。聘请楷书高手书写教科书,当然尤为重要。

注:

⑬朱宝中:《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见杭州市政协文史委编 《杭州文史丛编 5 文化艺术卷》,杭州出版社,2002年,第107页。

⑭《新制中华国文教科书编辑大意》,《新制中华国文教科书》(初等小学第一册),中华书局,1913年。

高云塍正是在这样的良好局面下,投身中华书局的这项主营业务。郑逸梅《艺林散叶》载:

中华书局,擅楷书者三人:一为唐驼(子权),中华招牌,即出其手;一为高云塍(建标),中华出版之小学教科书,多由高氏手写,然后影印,又有《云塍小楷》《云塍大楷》等出版,行销百万册;一为杨亦农,楷书极有功力,所书《朱柏庐治家格言》立幅,由中华印行,销南洋一带。

注:

⑮郑逸梅:《艺林散叶》,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年,第681页。

唐驼是我国近代印刷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书法秀美遒劲,含蓄朴茂,时称唐体,与沈尹默、马公愚等人并称题额写匾四大圣手。杨亦农书法各体皆工,1960年,上海印刷研究所成立活字研究室,共有三位楷书高手加入,其中就有他,成为印研所第一代字体设计师。高云塍与唐、杨二人,在中华书局鼎足而三,人才壮观。

郑氏所记,在流传至今的民国出版物和中华书局广告里,都可以得到印证。《申报》载1936年中华书局的新书广告里,有“高云塍书《高书大楷》”一种,还特别载有详细的新书介绍:“本帖供高小及初级中学学生习字之用。笔画间架,务求明整,又可改为影写字格。其句采用萧思所录《千字文》,较原有周兴嗣《千字文》,更有兴趣。”同年《中华书局图书目录》的“名人字迹——楷书”项目,有高云塍书《高书大楷》和《高书小楷》二种,均是4开本线装。除了自己写字,高云塍还将自藏的善本碑帖交给出版社影印出版。商务印书馆1937年的广告里有“《旧拓元赵子昂御碑》,高云塍藏本”。

▲《高书小楷》封面

注:

⑯《中华书局图书目录》,中华书局,1939年,第56页。

⑰《申报》1937年5月22日刊载。

在抄写教材、编写字帖之余,高云塍还与既是同事又是同乡的韩非木合编《字学及书法》一书,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系“初中学生文库”丛书之一。

▲《字学及书法》书影

这是一本普及文字学和书法基本知识、介绍习字要领的读物。该书的第二编《书法》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

书法为我国特有的美术,在文化史上占着很重要的一页。历来对于书法的讨论和研究,颇不少名著,但或者陈义过高,不便于初学的研究,或者又拘泥太甚,脱不了一种传统思想的因袭。反使学者深中迷信古人的毒。本编所述,但就容易了解而切于普通应用的为主,略采众说,以使初学者得稍窥门径,而有一个扼要的认识。

该书既没有“陈义过高”,又不因袭旧说,而是以简单明析的语言,清楚地讲解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书法的源流和演变,可是说是高云塍书法观的集中体现。在指导初学写字的基本方法方面,编者也诚恳地透露出自家的心得:

初学书不得不用临、摹二法……取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视,思其运笔之理,长短分寸,细心仿写,这叫做临。至于摹搨之法,用薄纸冒在帖上,潜心钩勒。……但摹法未经口授,殊不容易学习,不如临写为简便。盖临书能得古人笔法,惟位置较易失。摹书,虽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其笔意。这是不可不注意的。

注:

⑱韩非木,高云塍:《字学及书法》,中华书局,1936年,第51页。

⑲同⑱,第89页。

可以看出,高云塍在中华书局工作兢兢业业、游刃有余,实现了从传统知识分子向近现代职业人士的蜕变。

 

“汉文正楷”的创制人郑午昌是浙江嵊县人,虽比高云塍小十多岁,但早在1921年便开始在中华书局任文史编辑、美术部主任,1929年与张大千、王个簃等发起组织蜜蜂画社,有社员150余人,编印《蜜蜂》画报。郑午昌既是当时书画界的风云人物,又与高云塍同属绍兴籍,高云塍赴沪发展,很可能是受到郑午昌的指引和帮助。

1929年高云塍刚到上海,正当郑午昌创办《蜜蜂》画报,谋求自行设计、铸造“汉文正楷”字体用以出版画报之时。

▲用汉文正楷排印的《蜜蜂》画报

当时设计、铸造字模的方法有二种,一种是以古籍善本,特别是宋元珍本为底本,用小刀一个一个按字挖下,再以照相的办法直接刻坯,铸成字模,还可“按各号大小,放大或缩小”。这种方法受制于古代刻本本身的字形,大小往往不能一律,用以排印标题尚可应付,排印正文不免捉襟见肘。另一种方法是请名家书写字样,再由刻字高手按样镌刻,比如1909年商务印书馆的“商务楷体”,请钮君毅书写,徐锡祥刻制;1932年华文铸字厂的“华文正楷”,请陈坦履书写,周焕斌刻制。

郑午昌自行创制字体,上述两种方法都用过。他用的古刻名椠,是《唐刻十三经》,“用照相照下来,分铸雕剪成铜模……谁知楷字铸成,上架子一排,不好,失败了。原来,唐经的字,看是个个整齐,谁知分拆下来,却有大小,重行排版,便是有长有短,有瘦有肥,排印出来,竟然不成款式”。因为这次失败的教训,郑午昌决心重起炉灶。

注:

⑳谢菊曾:《宋版〈玉篇〉和仿宋活体字》,见《十里洋场的侧影》,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15页。

㉑“商务楷体”虽然创制时间较早,但只有二号字,并非足号全套。见《汉文正楷字体小史》,《出版与印刷》2020年第2期,第57页。

㉒陈定山:《汉文正楷之由来》,见《春申旧闻续》,海豚出版社,2015年,第27-28页。

高云塍来到上海,正好担负起这个“重起炉灶”的重任。他凭借深厚的楷书功力,“重写正楷,每字见方,四边到角,排出来才是整齐好看”。那么,高云塍总共为“汉文正楷”写了多少字?用了多长时间?写完以后,字体又是如何刻成字模的呢?

据郑逸梅说:“郑午昌设汉文正楷印书局,首先创制各号正楷活字,每号九千有余。字为书家高云塍书写,甚工整,蔡元培见之,誉为中国文化事业之大革新。”陆丹林则说:“选取精整而适用之楷书一万四千余字,制造铜模,范铸活字。”后者的说法恐不确切,稍有夸张的成份。有两个旁证可以说明问题。其一,据陆费逵在《辞海编印缘起》里说:“普通汉字,电报书不过七八千字,各印局铜模少者五六千,多者七八千。此次特加制铜模八千余个,共计已有一万六千个。”可见,一万四千余字已接近《辞海》的用字量,其中冷僻字极多,排印普通书籍并不需要这么多字。其二,丁三在在《聚珍仿宋印书局招股启》里说到聚珍仿宋字体的字数:“每副7000字,其中常用之字约1000个字……不常用之字6000个。” 1921年开始,中华书局以“聚珍仿宋体”排印大型古籍丛书《四部备要》,尽管后来陆续添制“仿宋夹注字(长体)和仿宋注间连积字”,但一般的用字量总以七八千字为限。郑逸梅所说的“汉文正楷”有“九千余字”,应该符合事实。

注:

㉓陈定山:《汉文正楷之由来》,见《春申旧闻续》,海豚出版社,2015年,第28页。

㉔郑逸梅:《艺林散叶》,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年,第238页。

㉕陆丹林:《正楷活字版之创制者》,《申报》1932年09月21日(16)刊载。

▲汉文正楷字样

高云塍书写这九千余字字样,应该用了不超过一年的时间。据吴铁声回忆:“汉文正楷活字版铜模,头号至五号字、新五号字,自1929年开始制造,历时三年余,至1933年9月全部完工。”制备全套字模,在字样写成以后,还要“先刻木,次范蜡模铜,次铸铅,经种种手续,制成活字”。这种种工艺流程,要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完成,留给写字样的时间不会很多。1929年既已开始铸造字模,字样想必已全部写就,至少已经写了一部分,边写边刻也不无可能。汉文正楷印数局在新中国成立后并入上海字模一厂,承印研所老前辈陈其瑞先生告知,据字模一厂老厂长吴永康回忆,高云塍书写的原稿,由他动员郑午昌家属捐献公家。高云塍书写的字样约2厘米见方一个字,20世纪60年代仍见于上海印刷研究所活字资料室(现藏于上海印刷字体展示馆),字迹已呈咖啡色。

注:

㉖吴铁声《郑午昌与汉文正楷印书局》,见《出版史料(第一辑)》,学林出版社1982年,第134页。

㉗丁三在:《聚珍仿宋印书局招股启》,见《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㉘上海活字,《继续采访原上海字模一厂老厂老吴永康》,字体网,www.ziti163.com/Item/2424.aspx

“汉文正楷”是国人创制并得到大量使用的首套足号足字楷体活字,正如有的论者所说,“创制整套正楷活字,当以汉文正楷字为嚆矢”。此后,有1932年的“华文正楷”“艺文正楷”,1935年的“汉云正楷”,1944年的“求古斋正楷”等楷体活字相继出现,使得汉字出版物的字体得到极大丰富。这一切,离不开郑午昌和高云塍等人的首创之功。

注:

㉙1922年间,华丰铸字制模厂创制“华丰正楷”,由吴铁珊写颜体字,刻成一至六号及新四号方形字各一副。但这副字由于镌刻走样,字形不优美,印刷厂多不采用。参见何步云《中国活字小史》,见《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88页。

㉚吴铁声:《我所知道的中华人》,见《回忆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4页。

㉛“汉云正楷”的书写者也是高云塍。何步云《中国活字小史》载:“汉云铸字制模厂正楷字,于1935年间刻制,书写人高云塍,字体极类汉文,但字面较汉文大。”

▲汉文正楷印书局1934年出版的《国学问答》封面和内页

在传统印刷术向近现代印刷术转变的历史洪流中,高云塍主动投入,他的“高书小楷”借助“汉文正楷”的力量,化身千万,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习字范本”的局限,成功“破圈”,走出一条书法与近现代工业相结合的道路,甚至被“誉为中国文化事业之大革新”。回望历史,或许这才是高云塍短短60年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事业。通过高云塍等人的身体力行,传统与现代、美术与技术,得以成功融合,结出硕果,其中的成功经验,足资今人学习借鉴。

 

内容来源:《新闻出版博物馆》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