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2022年07月23日发布
1972年7月23日,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在澳门逝世。
▲曹聚仁(20世纪70年代初摄于香港)
1937年9月,37岁的曹聚仁放下手头尚未编完的《鲁迅手册》,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赴抗日战场。曹聚仁辗转各地前线,曾目睹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残酷,也曾最先向全世界发出台儿庄的捷报。1940年初,曹聚仁因夫人临产来到局势相对平稳的赣南,在赣南时受蒋经国之邀主持《正气日报》,报道东南一线抗战消息。抗战胜利后,他将战场见闻汇编为《中国抗战画史》出版,成为珍贵的抗日战争史料。
▲曹聚仁成为战地记者之初
在战地记者的身份之外,他也是站在旧学与新潮之际的文人。曹聚仁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在学期间深受“五四”运动启迪,又曾师从单不庵、章太炎,打下深厚的旧学根底。1921年毕业后,他先后任教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民国女中、上海大学附中部以及暨南、大夏、复旦、中公、持志等大学,并活跃于新闻出版界——在《民国日报·觉悟》发表文章,1931年创办《涛声》周刊,1935年与徐懋庸创办《芒种》半月刊,曾任《太白》半月刊的编委、《申报·自由谈》的撰稿人等。
▲曹聚仁1930年代初摄于上海
1950年8月,曹聚仁自认“自由主义者”,只身南下香港,依靠写作维持生计,二十余年笔耕不辍,连载、出版大量作品,题材涵盖回忆性散文、中国学术思想史相关读书笔记、人物评传等。他还因与蒋经国的交情在五十年代后多次北上,成为两岸“密使”,在两岸和谈中发挥重要作用,毛主席曾赞其“今之鲁仲连”。
▲曹聚仁全家福(1959年摄于上海)
左起:曹聚仁、女儿曹雷、儿子曹景行、夫人邓珂云、儿子曹景仲
我馆馆藏中有一批曹聚仁著书,以及八十年代后出版家范用关于在内地出版曹聚仁书籍的信件,在此选取部分介绍,纪念曹聚仁先生逝世50周年。
▲曹聚仁、胡考著《西厢记连环图书》(千秋出版社,1937年1月)
共30幅胡考漫画,曹聚仁作文字说明。书前刊登鲁迅先生的话:“胡考先生的画,除这回的‘西厢’外,我还见过两种,即《尤三姐》及《芒种》之所载。神情生动,线条也很精练,但因用器械,所以往往也显着不自由,就是线有时不听意的指使。‘西厢’画得很好,可以发达,因为这和《尤三姐》,是正合于他的笔法的题材。不过我想他如用这画法于攻打偶像,使之漫画化,就更有意义,而且路也更开阔。不知先生以为何如?”
▲曹聚仁著《文思》(北新书局,1937年8月)
曹聚仁熟悉现代文学作家与作品,与鲁迅等人有密切交往,此书是一部文论散文集,是曹聚仁关于文学的批评与思辨。
▲曹聚仁、舒宗侨主编《中国抗战画史》(联合画报社,1947年5月)
16开本,500多页,共收集近千张珍贵的照片,包括战地、军人照片及实战地图等。曹聚仁主要负责文字部分并提供部分照片。
朱自清曾在收到此书后致信曹聚仁:“……大著从‘日本社会文化与民族性’说起,使读者对我们的抗战有了完全的了解,这种眼光值得钦佩!书中取材翔实,图片更可珍贵!……”
这部总述了抗战前、中、后三个时期的各大战役过程的战史,还曾在审判冈村宁次的军事法庭作为罪证。
▲曹聚仁著《国学十二讲》(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72年8月)
由曹聚仁1970年起在《晶报》连载的读书笔记《听涛室随笔》集结而成,后经数次补充校读,由两岸三地及日本出版社多次出版。
▲1984年2月16日章念驰致范用信
章太炎之孙章念驰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本(即《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作校读时曾致信范用探讨篇目、编次、书名等问题,并感慨曹聚仁与章门三代的殊缘。
▲曹聚仁著《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6月)
▲曹聚仁著《北行小语》(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73年7月)
记述曹聚仁以新加坡《南洋商报》特派记者身份“北行采访”的经历和在内地的所见所闻。后又出《北行二语》《北行三语》。
▲曹聚仁著《蒋百里评传》(三育图书有限公司,1979年9月)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曹聚仁曾面见脱险回到上海的蒋百里,二人的交流令曹聚仁对当时中国政治及国民政府军事防御轮廓加深了解。蒋百里的军事思想对曹聚仁有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