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2023年01月12日发布
2023年1月11日凌晨,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近代文献、海派文献研究专家张伟在华山医院因病不治去世,年仅67岁。
张伟(1956.9.18—2023.1.11),男,浙江镇海人。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兼职教授。从事近代文献整理与研究逾三十年,相继主持“上海年华”“民国电影”“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等多个学术项目,耕耘于图像文献和城市文化史等领域,在中国和世界博览会、上海小校场年画、土山湾现象、名人讣告研究等领域均有先声。
▲参加我馆馆藏文物鉴定会的张伟(中)
张伟老师是我们的老朋友。他自2011年起便为我馆馆刊供稿,有《为土山湾孤儿院立传的法国学者——史式徽》《高龙鞶和他的〈江南传教史〉》《范世熙与〈土山湾版画集〉》《审美书馆的创立及其出版物》《叶肇昌的土山湾乐队及〈方言西乐问答〉》《晚清民国石印业的发端与拓展——以上海为中心》《怀念赵家璧先生》等多篇文章刊发,并从2015年起担任馆刊编委。2019年,他在我馆举办的讲座“外公陈巨来和他的朋友圈”中担任主讲人,同年,张伟、祝淳翔编《唐大郎纪念集》列入我馆文库“史料”系列,由中华书局出版。他作为文物鉴定专家库专家,多次参与我馆馆藏文物鉴定工作,给予我馆许多指导和帮助。2021年底,我们曾为新馆展陈大纲设计,就土山湾与石印技术求教,他欣然接受采访,详尽分享了他数十年的积累和见地。
▲接受我馆采访的张伟(2021年12月)
谨此截取2021年6月口述历史采访中,张伟讲述自身与近代文献研究结缘经过的一段,怀念张老师,送别张老师。
我到上海图书馆的时候也很奇怪,过了这么多年了,已经一百年过去了,还是石印。他们石印当时是找到了几个老师,其中有一个我记得很清楚,中华书局的。我记得当时我印过几本很有代表性的,到现在市场上卖的很贵的,(比如)《永乐大典》《农桑辑要》,现在已经成为经典著作。因为石印的一个好处就是最大的还原,可以印宣纸。我当时在里面待了两年,也是因为字写得好,文章也能写,后来调到了徐家汇藏书楼。当时我是想到古籍部的,因为古籍部当时不招人,徐家汇藏书楼招人,徐家汇藏书楼离我家也近,然后就调到徐家汇藏书楼。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到徐家汇藏书楼是1980年7月1日,距现在41年,那时我24岁还不到,我记得很清楚7月1日是报到,然后开始的时候也是(做)借书还书,在一楼的阅览,没多久很快进入了上面的编目整理研究了。
我在徐家汇藏书楼待了16年,可以说把我能够看到的都看了,然后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笔记,可以说当时我在这方面看的是最多的。因为当时我们的徐家汇藏书楼的主任,后来我们自己小群体开玩笑把她说成马列主义老太太,她以前是越剧训练班的一个老师,是个很正统的人。我们最初去的时候她召集我们讲话,“这里面都是封资修的东西,你们小年轻最好不要去看” ,拿在手上直接被没收,“你们不要去看,看了要中毒的”,所以她根本就不主张我们去看这些东西。我还是非常想(看)的。
我当时和管库的一些大姐大妈关系很好,然后我们差不多是十一点半吃中饭,提前就可以去了。当时我记得我们都是包饭包在外面的,几个(原来的)宗教机构,比如圣母院、天文台、徐汇中学。我当时不吃的,让她们把我锁在库房里面,外面反锁,锁好以后她们就去吃饭,吃好饭休息到一点半,我就用这两个小时来看书。那时没有空调,非常非常热,因为我是男生,赤膊我也无所谓,最主要库房里也没有人。所以就看书、做笔记等等,差不多一点半了,她们放我出来,我就乱七八糟吃点,然后就上班。
那里的报纸和杂志是全国图书馆最多的,我说的是1949年以前,近代的。报纸有大概三千七百多种,杂志是一万八千多种,差不多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或是三分之一强,这量还是很大的。我待了十六年可以说是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这是一。第二呢是看了大量的实物,而不是第二手文献,是实物。第三呢是我能接触实物,眼睛跟手摸等等,对实物的感觉,你要搞文献就是要看实物,文物你要摸实物,所以这是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一个很好的平台。比如说你搞文物鉴定,很多人是看图片的,那个没感觉的,这是宋版本,这是啥版本,这个你没有摸过,你不知道纸张是什么样子,颜色是什么样子,摸在手上感觉是什么,宣纸是什么,绵纸是什么,玉扣纸是什么,这个看了图根本就没感觉的。你摸了这个东西以后,看了实物以后,这感觉就有了,(和看图)完全是两样的。这是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当时用一句话形容就是老鼠掉到米缸里。对喜欢看书的人,这真是老鼠掉到米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