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 史话阅览 详细信息
纪念 | 赵家璧、范用与《编辑忆旧》 2023-06-20

赵家璧(1908—1997)是我国著名的编辑出版家、作家、翻译家。大学时期,他就为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主编《中国学生》,1932年毕业后正式进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任编辑、主任,结识鲁迅、郑伯奇等左翼作家,陆续主编“一角丛书”“良友文学丛书”等,以装帧讲究闻名。1936年,他组织鲁迅、茅盾、胡适、郑振铎等著名作家分别编选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由蔡元培作总序,煌煌十大卷,矗立了一座丰碑。1937年,在上海大美晚报社担任《大美画报》的主编,并复刊《良友》画报。1947年与老舍合作在上海创办晨光出版公司,任经理兼总编辑,出版包括《四世同堂》《围城》等名著在内的“晨光文学丛书”和“晨光世界文学丛书”。1954年,调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兼摄影画册编辑室主任,编辑出版了《苏联画库》40种,《新中国画库》60种,1960年调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著有《编辑生涯忆鲁迅》《编辑忆旧》《书比人长寿》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1997年3月12日,赵家璧在上海逝世。

我馆馆藏的范用书信中有一批赵家璧致范用信,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有同一时期范用致赵家璧信。这批往来信件为我们还原了两位出版家十余年间围绕《编辑忆旧》及其港版、续集编辑出版的幕后故事,老出版人对待书籍的真诚审慎见诸字里行间,一系列珍贵回忆史料的出版过程也被更细节地还原。今天我们将借部分围绕《编辑忆旧》出版的书信,一窥“两位以编辑为终身爱好的朋友之间心灵的交流”。

 

1979年,赵家璧和范用在冯亦代的引荐下相交,并商量由三联书店出版赵家璧的编辑回忆录。在图书编排期间,两人频繁通信,共同探讨书名、封面、内文版式、插图位置等诸多细节问题。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编辑忆旧》于1984年8月问世。

▲范用(左)与赵家璧(右)合影

 

《编辑忆旧》记录了赵家璧从步入良友图书公司起,从事编辑出版事业的过程,以及对编辑出版工作的思考,并提供了大量有关三四十年代中国出版业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对进步出版工作的记述尤其珍贵。书中清晰地描绘了当年出版界和文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及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了老一辈出版工作者的工作状态,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友谊,同时,也传递着一种精神,一种为理想、为民众、为社会而奋斗的责任感。

 

▲赵家璧关于《编辑忆旧》致范用信(1980年9月11日)

 

范用同志:

……

我今天把我的写作计划送你审阅。这里1/3已发表或将发表,2/3还是一个主观愿望,一张蓝图。我今年七十有三,如果身体没有什么特殊变化,希望能在生前完成它,但其中写到健在的朋友,当然要放在最后。我是不会写文章的,主要提供一些我所知道和想到的史实而已。是否值得出书,还得请你们郑重考虑。

 “三联”出版的书,不但有内容,印刷编排封面装帧都带有生活书店的优良传统。你想把一些有关书和作家的集子组成一套,我是非常欣赏。如果把拙作列入,我更感到是一种光荣。你答应在书前加印些插图,那正中下怀。封面设计如授权给作者,我当去找个专家帮忙,但有时专家不一定弄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这是后话,以后再商量。有关图片,我早已在陆续收集了,请释念。

你审阅我的写作计划后,请你先给我提些意见,以便修订。然后请你考虑;我的文章,大别为三类,每类可写十篇左右,第四类仅是附录。按照我这一两年的经验,写成一篇,调查研究,核对材料,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如果要先出一册,请先作出决定。明年是鲁迅诞生百周年大纪念。我已发表过三篇长的,已有三万数千字,最近有些刊物来约稿,我准备再写五、六篇,可有四万余字。……这样十篇文章,实际上把鲁迅给我五十多封信的内容都包括进去了。你看这样一本书是否值得出?书名可用《编辑忆旧——忆鲁迅先生》,或用《编辑忆鲁迅先生》。

另一个出法是把一、二、三类的最前五篇合出一册,那么已和将发表的有十篇,约九万余字,再写五篇,约四五万字,加一二篇附录,合成十五万字,明年年底前出书,书名用《编辑忆旧》,加“之一”也可以。……但是为配合鲁迅纪念的文章,我还是要化(花)功夫写的,因为这是带有些时间性的。因此“之一”交稿之期要更长一些了。总之,明年只能一本。

我很坦率的把我的想法都讲了。问题是现在印刷周期长,有的社要一二年。我相信你一定有办法把我的交稿期延长些。同时我将配合,争取尽量提早,如何?……

 

▲范用关于《编辑忆旧》致赵家璧信(1980年9月15日)

 

赵老:

……看了赵老的写作计划,新开列的那些题目,都使人十分兴奋。赵老能够都写出来,对今人后人了解新文艺史、新出版业事,都大有好处。我就渴望早日读到它们。

我比较倾向于第二方案,即先出一本,以后再出续集,而不单独印一本忆鲁迅。……

比较费事的是图片的拍照,不知在上海能否找到热心的同志,要拍得清楚一点的。我希望插图有作家相、书信或原稿的手迹、书影、插图,乃至广告等等。请放手搜集。

……

 

▲赵家璧关于《编辑忆旧》致范用信(1980年9月21日)

 

范用同志:

……确实有人劝我先出忆鲁迅的,这主要是为了明年是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但从我内心讲,我认为由我写一本忆鲁迅的书,不很配。因为我出鲁迅自己的著作和他介绍的作品,仅是我作为编辑者工作的一部分——当然是主要的部分。但要像许广平、冯雪峰、许寿裳这些前辈作家那样出版关于鲁迅的回忆录,我是顾虑重重的。因为亦代兄来信说,还是说出几种选择由你来作最后决定,我就提了两个办法,同时我还把完全不成熟的写作计划也大胆向你摊牌了。结果,你赞成第二种,这说明你是非常了解我的。我今天写信告诉你,我接受你的建议。

既出《编辑忆旧》(你对此书名觉得如何?我认为这既说明了我的身份,也标出了时间;过去似乎也无类似的书,而且是《人民日报》上用过的。我想听听你的高见),那么时间对我就比较宽一点,不一定赶国庆出书,但我还是会争取早日交稿的。……因为一篇文章有时要写一二十封信去求教,核实,充实内容,而我的笔既钝又慢。多给我些时间,我就不要太紧张,不要感到有压力,虽然一定的压力还是必不可少的。

我最欣赏三联能给我一些高级纸张加印插图。我现在已经发表的几篇,有的已经附图,有的已准备了更多的图而没有用上,将来作者像(有和我合影的),作者手迹,书影,封面等,我都将遵嘱准备,我编的书,《良友画报》和《文季月刊》上都刊有大幅书影、广告,将来可以由我设法翻拍。我对你最后所提“乃至广告等等”一语颇感兴趣。三十年代,“生活”、“良友”对刊登广告都花了脑筋的。……从这些小事上,说明我们之间是有许多共同的想法的。

……

 

▲赵家璧关于《编辑忆旧》致范用信(1981年1月30日)

 

范用同志:

……但这是我的一个奋斗目标,年老多病(最近又患头晕),是否能完成,自己也无把握。但有一条我是由你的“劝进”而感到的,我不能等写完了再出书,可以分几本出,将来再合成一卷。因此我前函同意你的意见,各类选五篇,共十五篇,先出上册。但经过这几个月的实践,再加形势的变化,我考虑再三,想改动原来的打算,分出三册,今年先出一册忆鲁迅的。具体原因,申述如下:

1.我回忆鲁迅部分,原来发表的已有四篇,都在万字以上,这几个月,因京沪各刊,为配合今秋鲁迅百年诞辰纪念,纷纷向我约稿,我已寄出了三篇,还可以写三篇。这方面材料我已准备好,争取四月底前写毕。因为报刊催逼,对我也是一股动力。因此第二部分忆鲁迅十篇可以提前完成。

2.今年鲁迅百年诞辰是我国文化界的一个盛大活动……上海市委宣传部已成立纪念筹委会,前星期开第一次会……会上他们鼓励我多写一点。此外人文鲁编室除出版全集外,也要出一套回忆录,除重印旧作外,将有黄源、戈宝权等的新书,他们也有意约我编写一本,我因早已答应三联,没有同意。而上海人美,为了配合纪念,将出版十种新书新画册。因此我想起这样一件大事,三联为什么也不作些配合,出几本有关鲁迅的书呢?我的一部分是否可以单独先出一本呢?文字七、八万,加鲁迅给我书信,有特殊纪念价值的可选制插图,画册封面、当年出书广告等,估计可加十页插图。书名可用《忆鲁迅——编辑忆旧之一》或《鲁迅——一个编辑对他的回忆》或其他。据鲁编室一位在沪工作的同志告诉我,新写的回忆录只有黄源同志的一种,他鼓励我值得单独出。冯亦代同志原来也有意劝我这样做,我自感不配单独出这样一本书,所以同意你提出的先出上册的计划。现在情况既有变化,我倒也有这个意愿了。

3.我原来计划列入上册里几篇有关丛书和重要作家的文章,上半年因材料、时间不够,来不及写。所以如照原来出上册的计划,今年来不及出书。如果把忆鲁迅部分先出,那么明年初,可集成十多篇,有十多万字,准可出第二册。第三册就放到1983年去。现在年纪老了,只有能先出就先出,也是合情合理的,不知尊意如何?

……

 

▲范用关于《编辑忆旧》致赵家璧信(1981年2月23日)

 

家璧同志:

接到大函,即与社内有关部门(主要是出版部)商量。昨天又晤人民文学出版社王仰晨同志,商定 可著《忆鲁迅》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较有保证。……仰晨同志对出版《忆鲁迅》极表欢迎,因此,希望尽早将稿子直接寄给他。至于《编辑忆旧》一书则仍盼交付三联出版。……

 

▲赵家璧关于《编辑忆旧》致范用信(1984年1月14日)

 

范用同志:

从桂林返沪后,一直想写封信给你,但一直忙着把《编辑忆旧》编起来,争取做到一切“清、全、定”。因为又补写了两篇文章,加上后记,共文字 29 篇(后记在外),计 257000 字;照片五十幅。忙了一阵,今天上午已挂号付邮。现在写这封信给你, 第一要向你表示感谢,是你最早盛情约我;这次在桂林,又当面谈了许多具体问题。我在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近三年里,能写出这许多回忆史料,实在出于我自己意料之外,我今天坐下来写信,心情特别高兴。在编辑出版工作上,你是我真正的同志!今后,如果身体健康,我还可以再写一本,那么,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就会感到没有虚度此生了。

……

据说,现在“人文”与新华厂订有合约,可把印刷出书周期缩短到120天,希望拙作能在今年秋季出版,不知有望否?

……

 

▲范用关于《编辑忆旧》致赵家璧信(1984年1月16日)

 

赵老:

……

今年我社与新华印刷厂订立了一个合同,选了五十部书稿,按齐清定要求,按印厂规定的日程进行排校印装,保证半年出书,双方延误一天,罚款五十元。半年出书,付给印厂奖金三万元,全年共付一万五千元。按此,编辑忆旧如在收到做一些必要的编辑工作,最迟三月间发排,国庆前当可见书。

……

 

▲范用关于《编辑忆旧》致赵家璧信(1984年3月12日)

 

家璧同志:

“忆旧”的封面,前由振华同志寄上了几个设计稿,觉得都不大中看。又出了一个主意,请振华同志画了一个大样,寄请审阅。这一设计的寓意是在黑暗的旧中国,良友的编辑工作,有如怀有赤心的播种者的辛勤劳作。

……

 

 

▲范用设计的《编辑忆旧》封面及赵家璧题签(1984年9月6日)

 

▲赵家璧关于《编辑忆旧》致范用信(1984年3月17日)

 

范用同志:

昨天刚把封面设计的画样投邮,今晚又收到八页插图的贴样。你亲自为我选稿划样,无任感谢。我完全同意这个贴样。最后一幅换个说明就好了,我相信全书的文字插图,你们一定为我做了巧安排;我等着一二个月后,给我看一次末校或二校清样,希望国庆节正能出书,那真可称为奇迹了。

……

附寄来的一份内刊,见到你用红笔划线的几句话,既感又愧,同志们对我的鼓励,我只有把未写的回忆史料早日完成,以表谢意。

……

 

▲赵家璧致范用信(1987年6月22日)

 

范用同志:

……

返沪后,就把港三联寄我的两份合同,在版权条目下加了“北京三联除外”六个字,寄给杜渐先生,不久港方表示同意,盖章后把其中一份退我保留。这样,你就帮助我解决了港版的版权问题,非常感激。我的第一部回忆录完全是在你亲自鼓励关怀下,赶在我赴日访问前夕出书,日本方面接受该书作为我馈赠的礼物时,对该书装帧、印刷、用纸、装订质量,大为赞赏,因为接待我们的都是日本第一流的出版家。当我受到表扬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您。1985年《出版年鉴》上对该书的好评,我也认为一半是你这位出版家的大功!所以我这次参加评选韬奋出版奖时,我的内心独白是:“应当仅奖一人,那就是范用!”……

关于续集的具体问题,我于见你次日在三联会客室和董秀玉详细地谈妥了。返沪后,我又去信老董,并把沈昌文同志要的美国费正清博士有关《美国文学丛书》的复信复印一份给他。……

今后关于续集的具体问题,我将与老董直接联系,封面装帧她已来信同意我在上海找陶雪华女士负责。但我还未和陶谈过,陶和郭振华同志很熟,我已函恳振华了。……回忆二届年会在桂林阳朔召开时,你我朝夕相见,接触频繁。很希望这次也能在贵阳见到你。我身体尚健,现在就想争取多写几篇,明年早日交卷。你近来身体如何?希多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