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 史话阅览 详细信息
郑重“两弹一星”采访手记 | 梓潼:历史的回响(四) 2024-02-26

微信公众号2024年02月21日发布

郑重是《文汇报》高级记者,1962年进入文汇报社。他的新闻工作以开创性、探索性而闻名,在卫生、科学、教育、考古等条线都有过影响深远的报道。

1980—1984年,他曾几次深入位于北京、四川、青海的核试验基地与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的研制发射基地,采访了钱学森、陈芳允、王淦昌、邓稼先、任新民等“两弹一星”元勋,以及国防科工委领导张爱萍、第二机械工业部领导刘杰、刘西尧等,记下了大量采访笔记。此次展览展出郑重多年来的工作笔记20余册,部分“两弹一星”采访笔记就在其中。

百里溪畔沐秋荫——郑重捐赠文献展”将在2月29日(下周四)落幕,特此分享馆刊2017年第1期、第2期连载梓潼日记(1981年3月24日—4月17日)的最后一部分。欢迎广大市民前来我馆五楼临展厅参观展览。

4月11日 星期六

访问王敬文和吴当时。吴当时谈得较少,有些拘谨。王敬文放得开一些,和我们谈了一些情况。

王敬文读书于东北工学院,学高炉炼钢自动控制。1955年毕业分配到建筑工程局,401所开始搞基础建设时,他负责审查图纸。1956年去苏联,学反应堆。他研究的是如何把产品和堆结合起来。他说:

刚到西宁,草纸都买不到,喝水紧张,洗脸水留着洗脚,洗过脚的水再派别的用场。刚来时适应不了高原反应。到了草原,办公室没有桌子,没有凳子,马上就搞设备安装,是不是安全,心中没有数,谁敢上去安装呢?仪器有干扰,在试验室是常有的事,到现场有干扰,就要排除。排除干扰,首先要解决传动的精度问题,搞起来很费劲。在工作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一个老头,工作的时候闹别扭,他就学毛泽东著作,写学习心得。他学了毛选之后,领导就表扬,表扬来表扬去,成为最好的。这样,他就成了先进。真正好的同志领导不注意,下面的同志很有意见。这种社会现象,各单位都有。

访刘庆兆。他是203室的。1962年毕业于哈军工,全班12个人,全部分配来了九院。分配时,家庭出身不好的不要,身体不好的也不要。

访汪文勉。汪文勉也谈到当时突出政治的情况:

当时只有政治学习才是工作,真正要做试验了,还要向政治学习请假。有的人家在农村,农村饿死了一些人。他们探亲回来的时候讲了一些农村的情况,就受到批判,还差一点被开除了。别看我们这里是搞科技的,又是搞原子弹的,左起来也很起劲。

晚上看电影《打金枝》。

这是晋剧,戏的主题放在批评特权上。看来,特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东西,自从有了它之后,人们才千方百计地反对它。

4月12日 星期日

上午,去爬山。我们和所里的几位同志,沿着小山溪,顺着山坡,翻过了一个山梁,到了另一个山沟。这个小山沟,真是世外桃源,桃花、杏花刚刚开放,绿竹抽出新笋,农民在劳动着。像这样山村里的人,也能知道外界的大事吗?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政治斗争,似乎也没有波及到这个山沟里的村庄,政治斗争最好不要来干涉这样的山村,让他们安静地生活吧。

这里的孩子有书读吗?看上去孩子没有读过书。

下午,访问武胜和马德顺。这是我们在这个所的最后一次访问。惭愧,有些心不在焉了。

4月13日 星期一

告别了902所,回院部。回来的时候,经过安县,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山并不高,石头都很怪。是青色的石块,有圆的,有长的,有方的,有的光滑,有的被雨水洗出一道道沟痕,真像小盆景一样。那泥土就像小盆景中的泥土,小得可怜,但是农民还是在那小得可怜的地块上种了庄稼。

中午过绵阳,吃了午饭,下午回到院部。

4月14日 星期二

给国防科委政治部副主任周吉一打了电话,汇报了我们的工作情况,并打算到二十基地去。他热情支持,并要我们注意身体。

把多余的书寄回家去。

给仲英信。

4月15日 星期三

找九院孙书记谈,他说:

我原来在五机部搞常规武器。开始调来北京,不知道搞什么,后来才知道搞核武器。九院机关是局级的架子,没有人,只有研究室。当时的室主任是陈能宽,还有吴永文、钱晋、吴益三。工作开始时,在长城脚下试验,由外爆到内爆,要解决由平面波向球面波转化的问题。那时对科研人员还很尊重,宋任穷找万里,搞了一些吃的,给科研人员开小灶,科研工作是一轮一轮的,逐步升级,打多少炮就进行总结,打炮成功了,就去游泳、钓鱼。1961年到了青海,开始在化工厂当厂长,即是后来的第二生产部。每人每天分给八两面粉,吃水要到河里去提,早晨进厕所,发现有几只狼在里面。第一个春节,给我们一盆土豆,我们煮了,沾点盐吃下去。每天都感到饥饿。自动离职的也不少,有的回家做小买卖,有的干脆不辞而别。有的走到半路就死了,被狼吃了。下马风波及到处级干部以下。试验锅炉没有,6吨的大锅炉要用盆子端水。党政干部有很多是部队来的,认为知识分子不可信、靠不住、思想太活跃、有动摇性。刚分来的大学生,要进“劳动实习大队”锻炼。

4月16日 星期四

和刁书记交谈。刁书记名叫刁筠寿,兼任二机部的副部长。

①刁筠寿(1915—2021),安徽含山人。1937年任含山县战地服务团股长。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和(县)含(山)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无(为)巢(湖)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和含地委抗联主任、蒲台县委书记。1949年后,历任中共丽水地委、杭州市委副书记,第三机械工业部厂长、副局长,西南工程物理研究院党委书记,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顾问。

他是安徽含山县人,家庭是工商兼地主,青年时代在南京读书。高中毕业后,抗日战争爆发,他想到一个既能抗战又能学习的地方。没有找到,就自己组织游击队,参加了革命。

解放后搞过飞机厂工作,后又调来搞原子弹。现年65岁。

我说:请你给我们说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事情。

刁书记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我在221厂当书记。221厂是原子弹总装厂,产品从221厂装配成功才能送到核试验基地。当时,我们总装了两颗原子弹,一个是做试验用,一个是备份。试验时,两颗原子弹都运到试验基地。备份的那一颗没有进实验基地,为了安全,把它放在乌鲁木齐。在总装过程中,故事很多。产品在我们这里要进行温度试验、运输试验、粘接试验、炸药相溶性试验,技术人员都表现出了他们的智慧。产品对保温要求比较严格,车间温度要保持在20度,还要保持恒温。但是产品要从装配车间到炮场,两地相距60多里,一路上如何保温呢?技术人员就在包装箱里面吊上热水袋,再给产品套上小羊皮缝制的外衣,保温问题就解决了。还有运输减震问题,当时减震也没有好办法,我们就动员科技人员、机关干部去铺路、修路。这样还不放心,他们就把我办公室的一对沙发搬去放在汽车上,把产品固定在沙发上。第一个整球试验产品就安全运到炮场,大家还戏称这是“原子弹花轿”。还有些搞机械的人,为了安全,怕铀—238核材料放在车间里弄丢了,就把包装好的铀—238抱到宿舍去,其实我们安全保卫工作做得很好,放在车间怎么会丢呢?这是一种责任心。陈能宽发现了这件事,到宿舍去告诉技术人员这是有放射性,怎么能放在宿舍里呢,赶快送回车间。这种故事是蛮多的。

把产品从221厂运到马兰核试验基地,也有许多故事。“596”是分两次运往核试验基地的。第一次是596—0,这个产品是作为试验练习用的,第二次运的是596—1和596—2,这两个是正式试验用的产品,596—2是备用产品,如果596—1试验失败了,596—2就跟上。

在原子弹试验高潮时,虽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大家的情绪昂扬向上,队伍比较好带。去年洲际导弹发射成功,两弹结合处于稳定状态,对武器的研制已经告一段落,核工业要转向和平利用时期,但是在建设核电站的问题上,刮起一股从国外引进的风,这对我们影响很大,在这种危急关头,王淦昌给中央写信,认为引进核电站的决策是错误的。风向有了转变,上个月,国防科工委与二机部在张爱萍主任的主持下,联合提出了“核工业应在保证军用的前提下,把重点转移到为国民经济服务上来”,我们面临着“保军转民”的历史性战略转变。但如何转变,现在还没有理出头绪,科研人员的思想也较乱,处于非常时期,队伍不好带。

当年,刁筠寿也是热血青年。“一二·九”运动时他在南京参加进步活动。后来就借武器,组织江北游击队先遣团,国民党抄了他的家,他的父亲已去世,母亲被抓去坐牢。1939年有了正式队伍,打起游击了。

4月17日 星期五

访吴益三副院长。他是行伍出身,原在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部工作,在上海创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后来就是手工业局。他也是二赵制造假案的受害者。说他盗了两卡车炸药,输送到全国,准备搞全国性的爆炸。小孩原来被分配到上海电子管厂工作,因为他的问题,被弄到小菜场去卖肉,卖了7年肉,后来考上大学。正是由于他和上海有着这样深层次的关系,和我谈得特别亲切。在第一次核爆炸时,吴益三任九院试验部党委书记。他说:

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进展到第二次冷试验阶段,研究人员对光靶结构做了创新与改进,使一发弹的试验能获得两发弹的光测数据,加快了试验进度,表明有把握进行全尺寸出中子试验。1964年×月×日,我们决定进行全尺寸爆炸模拟试验。在实验的前一天,九院领导吴际霖、陈能宽乘车勘查道路情况,遇到坑洼处当即修补。那天一大早,我和陈正宜带队把试验核装置送到试验场。当时刘杰、刘西尧在西宁,试验那天带着几位总工程师赶到试验现场,九院的李觉、吴际霖、陈能宽也来了。经过检查,陈能宽认为可以起爆,李觉下达起爆命令。炮打响了以后,等了一段时间,等铀放射产生的尘埃沉降一会,人才能走出碉堡。这次冷试验用的是铀—238,如果出中子成功,将来就可用同样的装置运到核试验基地,换上铀—235裂变部件,一定可以实现核爆炸。这次冷试验的成败,决定着整个核试验的进程。炮响之后,刘杰、刘西尧及李觉等人都在会议室等待出中子的消息。在大家焦急等待的时刻,唐孝威、胡仁宇他们冲进会议室,大声报告说:“测到信号!测到信号!”这次试验成功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奠定了基础。第二天晚上,刘西尧在草地上举行了一个小规模的庆贺宴会。

给刘旦宅信。

信中写了四川风物,动员他能有四川之行。

4月18日 星期六

上午8时,离开九院,由刘树青乘车送我们到绵阳,10时半,又乘上由绵阳到兰州的火车。

告别九院,心中有些依依不舍。

内容来源:《新闻出版博物馆》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