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 史话阅览 详细信息
馆刊丨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一个典范 ——关于《辞海》插图 2024-01-10

微信公众号2019年06月07日发布

▲曾彦修接受我馆口述历史采访时留影(2004年)

十年磨一剑,新版《辞海》,即《辞海》(第七版),将于今年9月揭开面纱,与广大读者见面。5月24日,上海辞书出版社公布“昂扬新时代,焕然新《辞海》”作为《辞海》(第七版)宣传语之一;翌日,《辞海》(第七版)彩图版封面确定,这是通过征集封面设计评选活动而选定的作品。

 

自1936年第一版面世以来,《辞海》已走过83载春秋。每一次修订出版,都是对不同时代的记录和书写,而每一位参与撰稿、编纂的专家学者,都是这段辉煌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人民出版社原社长、《辞海》编辑所资深编审曾彦修曾多次表示《辞海》的插图“值得提一下”,因为精美程度“恐怕算得中国出版史上的空前佳作“。为此,他于2008年为我馆馆刊撰写《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一个典范 ——关于<辞海>插图》一文,希望“不要过于埋没了这批无名英雄的贡献”。

 

今年也是曾彦修诞辰100周年,我们在此奉上此文,与读者分享半个世纪前的一张张艺术性与科学性并存的插图,感念前辈,期待佳作。

▲通过征集设计评选活动确定的《辞海》(第七版)彩图版封面

(图片来源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公众号)

《辞海》的插图,全部是以绘图钢笔用细线条全新绘成。不管人物、生物、机械……无一例外。

 

这些插图如此精美,如此可供欣赏,中国自19世纪下半叶有新技术出版物以来,不知是否有过,这是可供专家研究一下的。

 

当我看到2007年的《出版博物馆》上,有关于赵宏本的一点介绍时,我就决心写出此项资料。因为,现行《辞海》的全部精美插图,都是在赵宏本的领导下绘成的。

▲颜梅华绘制的人物肖像

▲陈浩雄绘制的草蛉

▲刘开申绘制的竹鸡

▲赵宏本绘制的布袋木偶及审查意见单

大概是1961年吧,《辞海》的绝大部分学者、专家,由于当时上海市委书记之一石西民的决心与努力,全部集中在黄浦江与苏州河汇合处的西式老饭店——浦江饭店,做了全稿的编写、讨论、定稿工作。这时期,成立了一个《辞海》插图组,是由各出版单位调集绘图专家组成,赵宏本任组长。我现在只记得二三位成员的姓氏了。其中三位是颜梅华(人物)、陈浩雄(机械)、刘开申(生物)。此外似还有一二位,记不全了。

 

当时,《辞海》编辑所的负责人杭苇,指定我以编辑所“综合组”成员名义去联系插图组。主要的任务是去平衡一下古今中外人物插图的取舍与风格,如有增减意见,可再请编写专家们考虑。我去后一看大出意外,他们不是“选用”旧图片,而是全部重新以绘图钢笔绘制。我感到很吃惊:这工程多大呀!而且我又不了解他们的艺术、技术修养如何,对这事颇有点担心,但又不便说,也无权说。

▲戈湘岚、卢坤审阅的插图

▲戈湘岚、卢坤审阅的插图

▲邓石如

▲齐白石

看到他们的样稿时,我只有五体投地了:所有插图都要达到这样艺术与科学高度结合的程度,这有多难呀!

 

《辞海》在上世纪末正式出版以来,好评甚多,但似尚未有涉及插图的。我现在提出此事,即意在不要过于埋没了这批无名英雄的贡献。

 

我颇以为,这些插图本身,就是一种可以独立的艺术品,可以把它们集中起来,印成一本辞海插图集。因为这些插图并不是一些笨拙、呆板的工笔画,而是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其中尤以生物学部分更好)。他们这一功绩是不可埋没的,因此我写了这点介绍。

▲立式车床

▲提花织机

▲天象仪

▲中山陵

附一

编辑部同志:

     呈上一稿,供考虑。我早就想写出此事了,这在中国出版史可能是创举。绝大部分质量确实很好。如可能,公开介绍一下此事为好。

     (最好能同时选登代表性的几幅插图)

                                                 曾彦修拜

                                               2008.2.12日

▲曾彦修来信一

附二

出版档案编辑部同志:

     月前寄呈表彰一下《辞海》插图一事,关键还在要有图片相配。靠我那文,无法取信。因此,我建议你们以选发插图为主,我这资料等于插图解释了。插图,我意可选一页或二页,共十几幅。内容为动物、植物、人物、建筑、工程(有这类图,不简单)、自然气象、机械等,可从三大册中选,当然是比较繁难与水平高的,个别小而特别可爱的也可选(但人物中切勿选秦皇、汉武、康、乾、雍,不要走电视路线)。

祝工作成绩好

     (插图中好像有戈湘岚,印象中他画的最好)

   曾彦修拜

                                                       08.3.12

▲曾彦修来信二

内容来源:《出版博物馆》2008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