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 史话阅览 详细信息
馆刊 | 包天笑与《妇女时报》 2024-01-11

微信公众号2020年06月11日发布

▲《妇女时报》第一号封面

 

1911年6月11日,中国第一份商办妇女刊物《妇女时报》在上海创刊。

 

该刊主编为包天笑(1876~1973),江苏人,近代著名小说家、翻译家、记者和编辑。他是文人中的多面手,较早从事报刊编辑活动,先后编辑过多种刊物,为清末民初的报刊业贡献良多。1901年,包天笑参与出版《励学译编》,同年参与创办中国早期白话报——《苏州白话报》。自1906年,担任上海《时报》编辑。1907年起,包天笑陆续参与编辑《小说林》《小说时报》《小说大观》《小说画报》及《星期》五种小说杂志。先前他因译书而了解西方文化,因创作小说而洞察中国都市文化,这为他编辑小说杂志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也为他后来编辑《妇女时报》奠定了基础。

 

包天笑主编的《妇女时报》,以其自觉的编辑意识和性别意识,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使得该刊成为民国初年刊行时间较长的妇女报刊之一。由姜思铄撰文的《包天笑与〈妇女时报〉》曾发表在我馆2010年的第二期馆刊上,记录了作为清末民初的职业文人包天笑,“既守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又善于吸收新文化的养分,富有创新精神。这样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妇女时报》将呈现出较为现代的风格。”今日回顾此文,在文字与图片中重温民初至五四运动前期,女性观念的变迁以及生活实态。

壹  中国第一份商办妇女杂志

伴随着“戊戌变法”运动,清末掀起了一场“废缠足,兴女学”的时代热潮,妇女报刊首先在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受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较早较深、出版业比较发达的上海、广州等地脱颖而出。1898年,第一份妇女报刊《女学报》诞生于上海,此后妇女报刊勃兴。

 

《妇女时报》1911年创刊于上海,1917年停刊,不定期发行,一共发行21期。创办人为狄楚青,主编为包天笑。每期杂志在90页左右,主要栏目有:时论、知识介绍、传记、游记、中外妇女风俗、文学、读者俱乐部等。该刊曾在北京、上海、四川、浙江、广东等10余个省市设有30多个发行处,发行量高达6000册。其目标读者是“通达之闺彦,与夫忧时爱国之女士”,即开通的传统妇女、职业女性、女学生等。

 

《妇女时报》隶属时报社,由上海有正书局发行。作为商办妇女报刊,与此前志士办和学生办的妇女报刊不同,它享有时报社较成熟的办刊模式和稳定的资金保障,受惠于有正书局的优良印刷条件和成型发行渠道,又得益于创办者狄楚青和主编包天笑的现代经营、编辑理念,以致连续刊行七年,引来大批效仿者和竞争者,包括《女子世界》《中华妇女界》《妇女杂志》等。可以说,《妇女时报》标志着近代妇女报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包天笑

▲《妇女时报》第五号封面

《妇女时报》的办刊宗旨有二:一是让妇女关注时事,为妇女介绍各种知识;二是推动女学,开通女界风气。按照当时通行的编辑模式,《妇女时报》主要由包天笑一人编办。他将办刊宗旨理解为:“开发她们的一点新知识,激励她们的一点新学问”,将办刊思路定为:“《妇女时报》是综合性的,不能专谈文艺,而且里面的作品,最好出自于妇女的本身。……凡是可以牵涉到妇女界的,都可以写上去,还有关于儿童、家庭等等,都拉进《妇女时报》里去了。”

 

民国初年,具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妇女不多。包天笑开辟多种途径为妇女创造言说空间,鼓励妇女成为刊物的读者和作者。他每期安排言论文章,讨论与妇女有关的热门话题,涉及教育、职业、经济、政治等话题;为读者介绍心理、生理、美容、装束、家庭、育儿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西方的新科学知识。

▲《妇女时报》第七号封面

为丰富稿源,包天笑不仅亲自撰文,邀请圈中友人撰文,还大力鼓励闺彦和女学生投稿。创刊号公布征文启事:“除聘请通人名媛分司编辑撰述之外,更募集四方闺彦才媛之心得”;多次通过“悬赏文”栏目向女界征稿,征稿主题包括妇女职业、参政、婚俗等,得到读者的积极响应;设置“文苑”栏,强调此栏作品须出自妇女之手;开辟“妇女谈话会”栏目:“无论长篇巨制,隽语名言,皆可归纳其中。或论时事,或述闻见,或谈经验,或记游戏,具悉任投稿者之自由。发表意见,交换智识,增益趣味,无逾于此。”包天笑甚至发展妻子震苏为作者,发表生活常识类文章。此外,刊物还设置了“编辑室”“读者俱乐部”“卫生问答栏”等栏目,与读者保持沟通。

 

包天笑注重宣传改变旧观念、尝试新事物的女界精神。他在《妇女时报》上曾持续关注女子飞行的话题。《妇女时报》一号内页刊登了题为《破天荒中国女子之凌空》的图片,三号刊登编辑的文章:“近日各国女子之乘飞艇游行天空者甚众,吾国则男子亦不肯一登。然则到底中国男子之身体比西国之妇人之身体为贵重也。”言语间流露出对女子飞行的褒扬。二十号内页则刊登了女飞行家张侠魂的照片和相关文章。驾机飞行的张侠魂时任上海神州女学教师,她“素性勇敢,凡事不避艰险……此次服常服(并未易航空之橡皮衣)乘飞机高至十余丈,绕场三周,散采花无数……是固平澹无足纪,差可洗女界怯懦之习耳。”照片是包天笑特地向张侠魂的姐姐张昭汉去信索取的。相应地,该期以妇人用望远镜观察空中飞行物的仕女画作为封面。可见,《妇女时报》无愧于“发明女界自由旗”的称号。

《妇女时报》第二十号封面

▲中国女飞行家张侠魂女士

贰  善用图片展示现代女性形象

包天笑编辑刊物,具有鲜明的图片意识。《妇女时报》图文并茂,图片包括封面仕女画、内页妇女照片、文章插图。其中,采用新式仕女画作为杂志封面、在内页大量刊登妇女照片,这在中国妇女报刊史上均属首创。从1898年第一份妇女报刊《女学报》诞生,至1911年《妇女时报》创办,包括《女学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中国新女界杂志》《神州女报》等在内的妇女报刊,皆因社会风气未开、办刊理念保守、办刊经费不足等原因,未刊登新式的彩色封面仕女画,亦未在内页大规模刊登女性照片。《妇女时报》依托《时报》和有正书局,遵循当时文艺报刊的办刊模式,在现代女性形象的展示方面起到了开先河的作用。

 

《妇女时报》的彩色封面仕女画,多由月份牌画师徐咏青和漫画家沈伯尘创作,以社会中上层妇女为表现对象。画中妇女的活动空间和形式多种多样,装束和道具充满现代气息,神态丰富自然。这不同于传统仕女画中刻板单一的妇女形象,不同于吴友如派改良仕女画中享受闲适生活的名媛形象,也不同于海派月份牌广告中的妇女形象。《妇女时报》之前的妇女报刊封面鲜有修饰,同时期的妇女报刊也没有出于其上者。因此,《妇女时报》开创了妇女报刊封面设计的新模式,引领了妇女报刊封面的革新。

▲《妇女时报》第十四号封面

《妇女时报》内页共计刊登300余张妇女照片,主要由女学生、职业女性的集体照和单人照组成。集体照,主要是女学生合影和女界活动合影。前者如《上海贫儿院保姆科庚戌春摄影》(二号内页)、《中华民国江苏如皋工业学校女子部手工实习时撮影》(八号内页)、《民国女子工艺学校舞蹈游戏摄影》(二十一号内页)等,这些照片反映了女学生学习手工、家政等课程,并开始注重体态训练、增强身体素质。后者如《女界协赞会会员影相第一页》(五号内页,该会由伍廷芳夫人发起,曾为北伐军募集钱物)、《民国五年九月寰球中国学生会欢送男女留美学生摄影》(十九号内页,该会于1905年在上海成立,主要工作是接待、帮助各地经上海出洋的留学生及替归国留学生介绍职业)等。这些照片反映了当时妇女参与或组成社团,集合力量为社会办事。

民国女子工艺学校舞蹈游戏摄影

▲女界协赞会会员影相第一页

单人照,包括传统才女、女学生、新职业女性的照片。精通琴棋书画女红的传统才女,带着才艺进入公众视野,如刺绣家余沈寿(一号、十四号内页)、词家杨芬若(八号内页)等。女性利用传统才艺与实业社会发生关联,如苏本楠女士的摘棉花卉手工作品及其本人照片(三号内页),该手工作品曾获南洋劝业会颁发的一等奖。

 

当时的女学生在运动、演讲、社团活动等方面崭露头角。如程奕立在运动会上获得了优胜奖(十号内页),杨雪瑶在寰球学生会和江苏省教育会举办的演讲比赛中胜出(二十一号内页)。民国初年,女留学生的数量增多,如擅长诗词书画、深通英文的康有为之女康同璧先后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十一号内页)、王茂漪女士肄业于美国祝治华盛顿大学(十九号、二十号内页)等。

▲余沈寿女士

▲康同璧女史小影

《妇女时报》反映了妇女开始从事多种职业,出现近代中国第一批职业女性。职业以女校教师居多,最引人注目的是吕碧城。《妇女时报》三次刊登她的照片,包括《北京女学界为北洋高等女学堂总教习吕清扬暨北洋女子公学总教习吕碧城二女士开欢迎会》(一号内页)、《教育家吕碧城女士小影》(二号内页)、《吕碧城女士背影》(十号内页)。这位新女性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曾是《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发表过大量关于兴办女学、倡导女权的诗词文章。彼时担任北洋女子公学校长,是中国第一位女子高等学府校长。

 

职业女性还包括不少女报人,如苏州《大汉报》的两位主笔陈鸿璧和张昭汉(五号内页)。陈鸿璧还是近代著名的女翻译家,张昭汉是同盟会会员、神州女界协济社的发起者。女报人汤修慧(十九号内页)是著名报人邵飘萍的妻子,曾协助丈夫创办《京报》,参与编撰文章,曾向《妇女时报》投稿。

教育家吕碧城女士小影

▲苏州《大汉报》主笔陈鸿璧、张昭汉女士

辛亥革命前后,兴起女子参政风潮。张卓群成为女子军事团干事员(六号内页),武问梅成为女子北伐队队员(六号内页)。这些照片展示了现代女性关心国事、热情勇敢的一面。同时,妇女的职业种类增加,如拳术家滕学琴(六号内页)、音乐家滕卓(十号内页)、上海医院女医生(十四号内页)、女催眠家刘寿魂和谭绍基(二十一号内页)等。

 

这些照片是现代女性照相的第一次集中展示。与封面仕女画相比,这些照相真实而鲜活地反映了职业妇女的精神风貌。自此,妇女报刊中的妇女形象越来越多地以照片的形式出现。

 

《妇女时报》大规模连续刊登妇女照片,既遵循了当时办杂志的通例,又借鉴了外国杂志的做法:“《妇女时报》开卷,也要有几页铜版图,那是这个时候办杂志的通例”;“彼东西洋文明国杂志、往往图画几占原书之半、诚以增进阅者兴味、唤起美术精神、图画尤视文字为必要、故本报极力于图画上注意‘搜辑’‘印刷’、不肯为滥竽充数、敷衍塞责之”,同时,当时已具备摄影和制版条件,《时报》依托有正书局,开始大量刊登新闻照片,为《妇女时报》刊登图片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女子军事团干事员张卓群女士、女子北伐队武问梅女士、女子拳术家滕学琴女士

▲上海医院女医生

由于当时社会并未十分开化,主编包天笑在征集妇女照片上颇费心思。“那时的青年女子,不肯以色相示人”,幸得“吕碧城姊妹、张昭汉(后改名默君)、沈寿(著名刺绣家)以及几位著名女士”的照片。为获取更多妇女照片,包天笑先后七次向读者征集,包括“名媛照片、关于教育家庭并书法作画刺绣种种照片”“新民国之结婚摄影”“女界之照相写真”“范围亦不限于女校,如女工厂,女商店,以及一切正当营业之状态,名山佳水之经过”,并认为“能于图片中寓动作之意思者为最佳”。正是主编的不懈搜求,才使得《妇女时报》的内页照片丰富多彩。

 

20世纪初,继戊戌维新时期“新贤妻良母”的角色之后,中国妇女被赋予“女国民”的社会形象。妇女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能阅读书报的妇女人数不断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包天笑主编的《妇女时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妇女传达了知识和信息,培养了妇女的阅读兴趣,展示了现代女性形象,对推进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意义。

内容来源:《出版博物馆》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