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 史话阅览 详细信息
百岁《小朋友》生日快乐! 2024-01-11

微信公众号2022年04月06日发布

1922年4月6日,中华书局的《小朋友》问世,1953年起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在代代作者和编者的爱与努力下,它如今已走过一百年,是国内仍在发行的杂志中年代最久的之一。

 

我们耳熟能详的儿歌《小兔子乖乖》,词曲最早就刊登在《小朋友》上,黎锦晖、陈伯吹、鲁兵、圣野、丰子恺、林风眠、张乐平、吴小如、齐邦媛等许多文化名人,都和《小朋友》有过不解之缘。

 

我馆即将出版的2022年第1期馆刊特约请最熟悉《小朋友》的读者、编者、研究者们撰文,集结成“《小朋友》创刊100年”专栏。在此节选其中部分文章段落,看《小朋友》百年的长青生命,看童趣天真背后“社会史、儿童生活史和幼儿养成史的嬗替与变迁的轨迹和图画”。

黎泽荣《〈小朋友〉和我的故事》

1922年4月6日,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小朋友》正式创刊了。她虽不是第一种专门给儿童阅读的刊物,却是中国最长寿的儿童读物。《小朋友》的创办人正是我的父亲黎锦晖先生。

▲黎锦晖全家福(20世纪50年代)

后排左起:黎锦晖夫人梁惠方、黎锦晖;中排左起:五子黎泽宇、次女黎明阳;前排左起:幼子黎泽荣、幼女黎明康

一百年前,父亲正亲力亲为参加国语运动,推广普通话,积极编写国语教材。1921年,他应中华书局之邀,由北京到上海编辑国语教科书,主持书局国语文学部。考虑到当时小学生课外读物太少,就萌发了办儿童杂志的想法。正在此时,商务印书馆由郑振铎先生创办了《儿童世界》杂志,父亲马上找到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商量,计划着要办一个低幼儿童的刊物。陆费逵问:“起什么名字好?”父亲脱口而出:“小朋友!”陆费逵高兴地拍手叫好:“好!好极了!一句极普通的大白话,用在此处再贴切不过!”《小朋友》就这样诞生了,而且白话文里又多了一个称呼,“小朋友”!

▲陆费逵作词的《小朋友》(1922年创刊号内页)

刘善龄《小朋友,百岁生日快乐!》

黎锦晖之后吴翰云是《小朋友》发行人,但他始终谦称自己是小朋友的忠实保姆。吴翰云在《小朋友》上发表过不少作品,近年已结集出版,但吴翰云身上最值得关注的,是他激发儿童兴趣的用心与智慧。

▲《小朋友》上刊登的吴翰云像(1925年)

创刊之后的第14个礼拜,编辑室设计了一篇现在看来也不失新奇的小故事,用来问答有关“《小朋友》的起源”的疑问,答案竟然藏在创刊号封面画里。

▲《小朋友》创刊号(1922年)

封面画上的这个地方叫边家集,那里有两棵150万年的古树,这老树的叶子,叶脉有的像图画,有的像文字,村里大人以为叶脉是极平常的东西,谁也不曾注意,但照片上的两个孩子:芝石和嗣襄,他们每天摘些树叶,坐在土墙阶上尽心研究,费了许多时候居然将一片片的叶子贴成了一大本书……穿蓝色长衫的叫芝石,红色背心的叫嗣襄,他们忠实的狗叫毕麦,故事再以一首歌结尾:“亲爱的芝石,亲爱的嗣襄,这本书的成功,是你们的力量,这是全国人都心爱的书,请你们让全国人都来玩赏。”

 

不用说这两个小朋友就是“知识”和“志向”,那条忠实的狗就是“必买”,那个地方叫“边(编)家集”,各有寓意,小朋友读起来饶有趣味,就是在云山雾罩下面,边(编)家成功地做了销售杂志的宣传。

刘善龄《小朋友,百岁生日快乐!》

《小朋友》从第一期起,封面用的都是小读者的题字,还把写的人名字登在每期目录下方。芜湖来信问,为什么连续六期有一半用的都是北京孔德学校学生的字。编辑解释,《小朋友》刚出版时,孔德学校全体学生各题字一张寄来,他们寄来早自然要尽先采用。杂志的刊名不请名家书写,而由小读者自己投稿,这种做法《小朋友》坚持了许多年。看到自己的字登在封面上,目录里又有自己的名字,这个小小的细节,小朋友一辈子都不易忘记,电影演员王人美少年时候就有过这样的体会。

▲1922年7月第15期封面

为了庆祝《小朋友》1000期,编辑部邀请了许多小读者到“边家集”来聚会,把他们的作品和签名刊登在1000期的特刊上,参加签名的小朋友曹炽康现在已经是耄耋老人,对自己的作品和签名仍然记忆犹新。

▲第1000期纪念专号,封面为邢舜田画《劳动的果实·丰饶的收获》(1950年12月)

 

▲小读者签名(第1000期纪念专号)

周玉洁《〈小朋友〉——中国现代儿童读物孵化园》

《小朋友》是现如今耳熟能详、当时鲜闻的“蹲下身子与儿童对话”的身体力行者。

 

创办人、首任主编黎锦晖先生提倡杂志要用儿童自己的语言,他亲笔示范多多。如创刊号发表的《小朋友的宣言》:“小弟弟,小妹妹,我愿意和你们要好,我就是你们的小朋友。我的内容:有唱歌,有图画,有短篇故事,有长篇小说,有笑话,有谜语,有小剧本……材料很多,并且很有趣味。我,每星期五出来一次,你们要看我,我在中华书局等着你们。若是你们要我每星期上你们的家里来,就请订一份。小朋友们呀!我爱你们,你们也爱我吗?”上面还有当时的注音,相当于现在的汉语拼音,以便小朋友认读。

▲创刊号上的《小朋友的宣言》(上海图书馆供图)

那个年代,写作正从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难免有的文章文白混杂、生涩拗口,这篇宣言,却可以说是“童言白话”。而杂志发表的包括黎锦晖先生在内的众多文图作者的故事、常识(科普)、爱国教育等作品,编辑回答小读者来信的文字,或用游戏化形式作答等,多体现了“蹲下身子”的真挚。

▲1992年总第3期《小朋友》刊登黎锦晖创作的《麻雀和小孩》(上海图书馆供图)

……

 

《小朋友》这样的开局,奠定了后来的方向,所体现的办刊理念,恰与宋庆龄先生提出的“一切为了孩子”吻合——宋庆龄先生1952 年亲笔为杂志题写了刊名“小朋友”。接任主编的吴翰云先生、陈伯吹先生、黄衣青先生、鲁兵先生、圣野先生等,很多是先受到杂志的影响,接任后循着办刊宗旨,作出了各有特色的贡献。有幸与其中几位共事,目睹他们在儿童读物园地里悉力深耕,硕果累累。

刘善龄《小朋友,百岁生日快乐!》

停刊7年的《小朋友》在重庆复刊,已经是1945年4月1日,选这个日子,因为那天是民国时代的儿童节。复刊后的主编陈伯吹(1906—1997)后来被尊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代宗师,以至晚他十年出生的无名氏,也误以为他是《小朋友》早年的主编。《小朋友》创刊那年,陈伯吹还在上海宝山当乡村小学教员,1927年刚在《小朋友》上发表第一篇作品《丑和美》。学校九点熄灯后,陈伯吹才能开始业余创作,校长赵镛是爱惜人才的好人,每天额外给他一支洋蜡烛,点完这支蜡烛,陈伯吹才会休息。在小学工作的四年,他天天如此,在烛光下为《小朋友》《儿童世界》写了大量文章。嗣后进入出版界,先后任北新书局、儿童书局编辑,主编过《小学生》《儿童杂志》等期刊。

▲陈伯吹

黄亦波《〈小朋友〉永远是我最好的小朋友》

关于“工农兵故事”有个小插曲。那时,报纸上有篇报道,是关于我们所在的区一家医药商店营业员的先进事迹。我自告奋勇将先进事迹编成8幅的小连环画《秀凤阿姨》,刊登在《小朋友》上。因为过去没有发表过这类作品,因此我尽管不是很满意这件作品,为提倡鼓励相同的题材,也“网开一面”了。

 

从此,工农兵故事和祖国建设方面的稿子陆续登场了。为了让文字浅显、有趣味,适合低幼孩子看,我自己也学着写几百字的小文章,比如根据我在苏州河上进出的生活,写了一篇反映苏州河上船民新生活的《水的故事》。

▲黄亦波《秀凤阿姨》

▲黄亦波《水的故事》

刘善龄《小朋友,百岁生日快乐!》

《小朋友》七十岁时,诗人公刘写过一首祝寿诗,我把它抄录在这里,作为结语,因为他写的也是七十五岁的我,要对一百岁的《小朋友》说的话:

 

您是七十岁的《小朋友》,我是六十五岁的小朋友;哥哥在前,弟弟在后,哥哥弟弟手牵手。

您常常带我做游戏,一直做到我跑不动了的时候;您常常给我讲故事,只要耳朵不聋,故事倒永远听不够。

七十年的《小朋友》,您再活七十年,还是可爱的《小朋友》;六十五岁的小朋友,却早已白了胡子白了头。

像我这样的小朋友,总有一天会老会死掉;可是,为了无数将来的小朋友,《小朋友》,我祝您长寿更长寿!

▲《小朋友》创刊七十周年封面

王文心《我和〈小朋友〉——从小读者到执行主编》

纵观《小朋友》走过的历程,过去和现在许许多多活跃在儿童少年乃至成人创作领域的作家和画家,几乎都应邀为《小朋友》的小读者写过稿、画过画。在少儿社60周年的职工名录里有很多小朋友们耳熟能详的作家和画家:陈伯吹、贺宜、包蕾、黄衣青、方轶群、鲁兵、圣野、任溶溶、施雁冰、洪汛涛、任大星、任大霖、李楚城、朱彦、秦文君、郑春华、俞理、何艳荣、马如瑾、汪福民、龚韵文、郑帼英、吴克柔、张乐平、叶飞、华三川、陈力萍、奚阿兴、韩硕、林曦明、张世明、朱延龄、倪绍勇、候春洋、陆元林、陈敦、吴璥芦、周合、张军、王洁、陈新、倪基民、费嘉、赵晓音、于昆……他们都曾经在《小朋友》杂志工作过,或者为《小朋友》杂志写过稿、画过画。真是几代少儿人的辛勤耕耘,才有《小朋友》的群星闪烁,熠熠生辉!

▲林风眠画《水乌》(1957年4月插页)

▲丰子恺画《柳阴温课》(1959年7月封面)

▲张乐平画的三毛(1961年第5期内页,1978年第2期封面)

内容来源:《新闻出版博物馆》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