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 史话阅览 详细信息
馆刊 | 申报馆早期的出版物(1872—1889) 2024-01-11

微信公众号2022年04月30日发布

150年前的今天,《申报》在上海创刊,自此经营长达77年,是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报纸之一。

早期的申报馆除出《申报》外,就已兼营图书、期刊出版。曾重印、影印大量古籍,推出《瀛寰琐纪》《寰瀛画报》《点石斋画报》等在当时极新颖的刊物。通过美查的努力,申报馆出版发行事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卖书明显比卖报赚得多,而且回报更快。”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的邓昉曾在我馆馆刊上发表《申报馆早期的出版物(1872—1889)》一文,结合出版计划、销售网络、印刷技术等要素,为我们介绍了早期的申报馆如何实现“由报而刊、由刊至书”的多元化经营策略。

在此分享此文,从申报馆早期出版物的情形走近这家后日行业巨擘的起步期。

同治十一年(1872),美查与其他3人投资1600两白银创办了《申报》,经营长达77年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新闻报纸之一。申报馆除《申报》外,还拥有包括申昌书局(原名申昌书画室,后成为寄售图书场所)、点石斋石印书局(原名点石斋书画室)、图书集成局等销售、印刷机构,基本实现了编辑、印刷和发行事业的全面发展。可以说,申报馆也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出版机构之一。

早期出版物概观

 

1  最早出现的几种出版物

▲《瀛寰琐纪》(同治十一年申报馆版)

同治十一年九月初十(1872年10月11日),一本名为《瀛寰琐纪》的文艺作品集出版。这是申报馆最早涉足出版事业的一个样本。身为“中国通”,美查发现与科举相关的书籍具有广阔的市场,所以他的出版计划自然而然地瞄准了科考。作为一次新的尝试,《申报》总编纂蒋芷湘编辑的一部专为科举考试设计的《文苑菁华》出版发行。或许是出书取得的经济成绩不甚理想,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内,申报馆的出版活动暂时停止了。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美查了解到,晚清的图书市场由于太平天国战争造成很大的缺失,而将那些毁于战争的中文书籍逐渐出版则是书商们的努力方向。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申报馆重印了1000部铅活字版小说《儒林外史》,每部售价洋五角,发售后大受欢迎,“不浃旬而便即售罄,在后购阅者,俱以来迟弗获为憾”,开卖不到10天,1000部书就赚了大洋500元;后来加印的1500部也销售一空,至光绪七年(1881),这部书第三次排印。光绪四年(1878),点石斋印书局影印《康熙字典》,初重版共印10万部,创当时出版物最高行销数,获利很大。

注:

①参见鲁道夫·瓦格纳著,魏泉译:《申报馆早期的书籍出版(1872—1875)》,载陈平原等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172页。

②《本馆告白:〈儒林外史〉出售》,《申报》,光绪元年(1875)四月十五日。

《申报》创刊时,其销量并不尽如人意,每天仅600张左右,即使到了同治十三年(1874)末也仅为1200份。按报纸售价每张八文计算,卖报所得的收入实在少得可怜。《申报》曾经刊登公告说,由于成本开销太大,报馆几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决定将《申报》涨价至十文销售。即使如报馆所言“每日所销三千余张,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卖书明显比卖报赚得多,而且回报更快。《儒林外史》的成功销售,使得申报馆更多地投入到书籍出版活动中。通过美查的努力,申报馆出版发行事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许多名家作品被保存了下来,甚至不乏久已失传的珍本。

注:

③李嵩生:《本报之沿革》,载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第三编《五十年来之新闻业》,上海申报馆1923年版,第31页。

④《本馆告白》,《申报》,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廿五日。

▲《儒林外史》(光绪七年申报馆版)

2  销售网络的建立

美查一直努力寻找合作者代售《申报》,拓展销售渠道,同时也惠及报馆出版物的销售。至光绪三年(1877),申报馆除了在上海发售外,其销售网络已延伸至北京、天津、南京等几个重要的城市。此外苏州宋仙洲巷沈公记、杭州荐桥、南昌学院前季玉堂图书铺、福州复利洋行、汉口信和洋行、温州浙宁会馆、宁波江北岸顺泰洋行,甚至在香港中环百步街的循环日报馆,都可以购买到申报馆出版的书籍。而在上海,除了申报馆本馆账房外,邑庙青囊室、千顷堂书坊、味三堂书坊、宋筠阁书坊、醉六堂书坊等书坊可以买到申报馆出版的图书。此外,对于那些在当地没有售书处的外地读者,可以“作札由信局或信船带该价,交至上海老北门外四马路口本馆账房收启。欲何书籍,信中开示明晰,即当遵示将书由原班奉上,断不致误”。这也使得申报馆出版的图书、期刊,有多渠道进行售卖。

注:

⑤尊闻阁主辑:《申报馆书目·发售住址》,载尊闻阁主辑《申报馆书目》,上海申报馆印,光绪三年(1877)夏五月。

附属印刷机构

申报馆附属的印刷机构拥有整套的印刷设备,印刷能力、技术等也相当精湛。日新月异的印刷技术,成为申报馆出版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

同治年间,申报馆已经采用当时先进的手摇式印刷机印刷《申报》,单面印刷,每小时可印数百张,比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效率提高很多,“每日刷印四千张,仅用不过两时有余,即能告竣”。点石斋印书局还拥有当时先进的石印技术。由于石印技术有着出版工序省、出书速度快、“字迹能历久不磨”等优势,光绪年间,石印技术在中国逐渐普及。点石斋印书局创设时,美查聘请了土山湾印书馆主持印刷的邱子昂为技师,购置石印全张机3部,采用照相石印方法印行经史子集等。

注:

⑥佚名:《铅字印书宜用机器论》,《申报》,同治十二年(1873)十月廿四日。

 

早期出版物的特点

 
 

申报馆的早期出版物按载体形态大致可以分为:图书,如《申报馆丛书》200多种,《古今图书集成》1628册等;期刊,如《瀛寰琐纪》《四溟琐纪》《寰宇琐纪》;画报,《寰瀛画报》《点石斋画报》等等。这些不同形态的出版物有以下特点:

1  大量刊物随报附赠

在申报馆发展出版业初期,《瀛寰琐纪》《寰瀛画报》等刊物,除了通过发行售卖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是随《申报》正张免费赠送给读者的,因此,这些也都被视为《申报》的附属刊物。这些附刊的市场价格比《申报》本身要贵出不少,如《瀛寰琐纪》售价80文,《寰瀛画报》售价洋1角。免费赠送虽然在经济利益上有一定损失,但是却有利于扩大申报馆及其出版物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出版发行珍稀古籍

这一时期,申报馆无论是出版发行,还是代客印书,出版了很多珍稀的古籍图书。申报馆可以用来印刷的书籍不多,于是报馆开始刊登“搜书”“觅书”之类的广告,向社会征稿:“本馆现在搜求新奇、艳异、幽僻、瑰玮之书,拟陆续摆印汇作丛书。”经过几年的努力,申报馆的这个计划得到了文人士庶的支持,因此“日有搜辑,月有投赠”,而且其中很多都是“从未刊行及原板业经毁失者”,非常受人关注。报馆也非常负责,请文人精加校对后再行出版。

申报馆从一开始即仿照乾隆武英殿聚珍版式样,采用铅活字印刷古籍,而且报馆也一直以此而自豪,“申江以聚珍版印书问世者不下四五家,而申报馆独为其创”,并且在上海的市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声誉。以19世纪中晚期的印刷技术而言,申报馆使用的精制铅铸聚珍小字,笔画端整、勾勒分明,用来排印图书,与木制雕版相比,清晰度提高很多。光绪二年十一月五日(1876年12月20日)《申报》新印书籍出售的广告中,有39种图书可供购买;到了光绪三年(1877)夏五月,申报馆已经出版的各种新印书籍达56种,其中包括《西青散记》《外科全生集》两种已经售完的书籍。

注:

⑦海上缕馨仙史:《申报馆书目·序》,上海申报馆印,光绪三年(1877)夏五月。

从体裁上来看,这些图书种类非常丰富,诸如小说、笔记、杂录、游记、札记等,内容不一,甚至有较为罕见的《中英和约》《中东和约》这类条约类书籍。就书稿来源情况而言,既有时人创作的如王韬《遁窟谰言》《庸闲斋笔记》,又有在前朝已经问世却无法出版的如《笑史》《风月梦》等;有《印雪轩随笔》这类已经出版、而美查打算重新刊印的,还有诸如《红楼梦补》《西游补》之类为原书作续的;更有在中国本土已经较少流传、申报馆从海外购得加以出版传世的如《快心编》等。从市场反应来看,一些如《儒林外史》《曾文正公家书》《青楼梦》《啸亭杂录》等比较受欢迎的图书,都又重版。

▲申报馆新印书籍出售广告(光绪二年十一月五日)

招股集资发行图书

对于报馆来说,印刷大部头图书的耗费十分巨大。在重印《古今图书集成》时,申报馆尝试通过社会集资的方式来印刷发行该书,开创了一种新的发行模式。光绪九年四月廿七日(1883年6月2日),《申报》头版刊登了《招股缩印〈古今图书集成〉启》,准备利用点石斋的照相石印印刷技术,将此书缩小翻印。这份启文中声明,要印刷完成此书,申报馆打算集股1500份,每份计规银150两,分3次交齐。书成之后,筹股者就可以得到《古今图书集成》一部。美查购地建屋,专门成立图书集成印书局印刷此书,并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底前,完成了这部煌煌巨制。

▲《古今图书集成》(光绪十年上海图书集成局版)

首次将西方画报引进中国

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同时,美查也为当时的中国引进了已在西方流行的新型出版物——画报。

光绪三年(1877),由英国寰瀛画报社出版原刊、经申报馆对内容进行重新翻译、编辑和印刷装订的《寰瀛画报》创刊。从内容上来看,该画报描绘的都是海外社会风情,能使“阅之者于列邦之风土人情恍若与接为构,不仅如宗少文之作卧游计也”,向国人介绍西方的社会文化情况。作为当时大英帝国的一家媒体,我们从画报中能够窥见他们的新闻敏感度以及当时所关注的问题,如对1877年爆发的俄土战争的报道、1876年—1879年间郭嵩焘大使之行中轶事的记录。在总共5期的53张图画中,除了5张是关于英国的,其余则聚焦了欧洲的德国、法国、俄国、土耳其等,亚洲如日本、印度、中国等。光绪六年(1880)《寰瀛画报》停刊。光绪十年(1884),《点石斋画报》的成功创立和发行,使得画报这一集新闻时事、社会生活为一体的新型刊物形式在清末的文化长卷中大放异彩,更是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重要史料。

注:

⑧尊闻阁主辑:《申报馆书目》,上海申报馆印,光绪三年(1877)夏五月。

▲《寰瀛画报》内图: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

5  从附刊性文字到文学期刊的雏形

早在《申报》之前,一些近代报纸都曾刊登过随笔、诗歌、海外闻记等。《申报》在创刊之初,就在报纸上预留固定版面,刊登新闻之外的文人投稿,即骚人韵士的“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成为报纸上的附刊性文字。然而时间一长,有限的版面无法登载越来越多的文人投稿。为了更好地利用来稿,在《申报》之外,创刊《瀛寰琐纪》作为专门刊登文人稿件、文学作品之地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创设《瀛寰琐纪》时,报馆曾声明该刊是“用特勤加搜讨,遍访知交。积三十日之断锦零缣,居然成幅;合四大洲之隋珠和璧,用示奇珍”,初时随报附送,不仅开辟了近代报纸的新模式,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最早的定期文学刊物的诞生。该刊长23厘米,宽14厘米,封内页题记卷期号、“瀛寰琐纪”四字以及刊出日期,铅活字印刷,版式每半页16行,每行36字。一次印刷2000本,每本售价80文。第一卷出版时共18页。由于投赠文稿过多,版面不敷排印,所以从第二卷起,改为每卷24页。

注:

⑨佚名:《刊行〈寰瀛琐纪〉自叙》,《申报》,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十日。

《瀛寰琐纪》以登载文学作品为主,涉及诗词散文、论说笔记、人物传记、各地消息、游记札记等。此外,还从《香港新报》中辑录奇闻轶事,作为“海外见闻杂志”专栏。其中像《长崎岛游记》这样“从未有以游记而记及域外之观”、具有创新意义的奇文,在《瀛寰琐纪》中也有不少。在编辑形式方面,《瀛寰琐纪》还以连载的方式刊登作品,如《昕夕闲谈》《江户繁昌记》等等。

美查对于《瀛寰琐纪》的成功抱有非常大的希望,因此每卷出刊前,都会事先在《申报》上广而告之,登出目录,吸引读者购买。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瀛寰琐纪》出完第28卷后突然停刊。申报馆改出《四溟琐纪》作为《瀛寰琐纪》的续刊,而其内容也与《瀛寰琐纪》相似。一年后,《四溟琐纪》更名为《寰宇琐纪》,至光绪三年(1877)五月停刊,共12卷。从内容上来看,《四溟琐纪》和《寰宇琐纪》都延续了《瀛寰琐纪》的编辑风格和体例,它们都对近代文学期刊有着重要的影响,后来出版的文学刊物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瀛寰琐纪》的体例。在美查总管时期,申报馆在出版方面的大量投入,以及由报而刊、由刊至书的多元化、全方位经营,与经营者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对文化科学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当然,出版事业的成功,同样为报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促进了申报馆的发展。光绪十五年(1889)美查回国后,申报馆的出版活动一下子跌入了低谷期,最明显的就是《申报》上有关出版活动的启事、广告几乎消失殆尽。

内容来源:《新闻出版博物馆》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