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 史话阅览 详细信息
馆刊 | 抗战前后“文生社”的童书出版 2024-01-11

微信公众号2022年06月01日发布

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简称“文生社”)成立于1935年5月,主要出版中外文艺书籍,注重质量,注重推出新人新作,曹禺的《雷雨》等许多著名作家的处女作便是在此问世。

 

“文生社”诞生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其创办人吴朗西、巴金及抗战期间在沪工作的主持者陆蠡(圣泉)等人皆对儿童文学有所注意,关心儿童的境遇和精神生活。“文生社”曾先后推出《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少年科学丛书》《少年读物丛刊》等,把原是“特权阶级的专利品”的科学、哲学和文艺,带给“闹着知识荒的中国社会里”“遭受国难家难重重痛苦,肩上却负着建设新国家新社会的非常责任”的中国儿童。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浦东文史学会会员柳和城先生曾就“文生社”的童书出版情况为我馆馆刊撰文。有关儿童阅读对象的讨论至今依然是社会焦点,在此分享此文,从“文生社”童书,探寻八十多年前鲁迅、巴金等知识分子关于儿童教育的理念和信念。

“文生社”即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5月由吴朗西、伍禅发起在上海成立。起先名“文化生活社”,同年9月正式开张,请来日本回国的巴金主持编务。吴朗西(1904—1992),四川开县人,编辑家、翻译家。他很早就注意儿童文学的译介,1931年上海新生命书局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译著《五年计划的故事》([苏联]伊林原著),就是一本儿童科学小说,译自英译本。吴朗西还翻译过托尔斯泰的俄罗斯童话《无赖的母山羊》,苏联北方民间故事《金角鹿》,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勒夫童话《里尔斯历险记》,德国作家沃尔夫的《童话集》等儿童文学作品。抗战前后“文生社”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童书。

①丁言昭:《〈五年计划的故事〉——吴朗西的第一本译作》,《出版史料》第6辑,1986年12 月。

鲁迅译《俄罗斯的童话》

“文生社”的第一套书是《文化生活丛刊》。巴金在《申报》第一版刊登了占有半版篇幅的套色广告,向广大读者介绍这套书的宗旨:“在闹着知识荒的中国社会里,我们现在来刊行这一部《文化生活丛刊》,这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书读’‘买不起书’……这样的呼声我们随处可以听到。在欧美有学问的各部门已经渐渐普及到了大众中间。在那里我们遇见过少数的劳动者,他们的学识比得上一位中国大学教授。但是在我们这里学问依然是特权阶级的专利品,无论是科学、艺术、哲学,只有少数人可以窥见它的门径,一般书贾所看重的自然只是他们个人的赢利,而公共图书馆也只以搜集古董自豪,却不肯替贫寒青年作丝毫的打算。……本丛刊是真正的万人的文库:以内容精选、售价低廉为第一义,无论著译编校,均求精审,不限门类,所有各个学艺部门,无不包罗。”这套丛刊第三种为鲁迅翻译高尔基的《俄罗斯的童话》。

②原载《巴金文集》第18卷第363页,转引自李济生:《巴金与文化生活出版社》第13—1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11月。

▲《俄罗斯的童话》封面及版权页

《俄罗斯的童话》,高尔基著,内收童话16篇,俄文原本出版于1918年,鲁迅据日本高桥晚成译本译成中文。原陆续载于1934年《译文》杂志。鲁迅在第一篇《小引》里写道:“这《俄罗斯的童话》,共有16篇,每篇独立;虽说‘童话’,其实是从各方面描写俄罗斯国民性的种种相,并非写给孩子们看的。发表年代未详,恐怕还是十月革命前之作;今从日本高桥晚成译本重译……”第3篇的《后记》又写道:“《俄罗斯的童话》里面,这回的是最长的一篇,主人公们之中,这位诗人也是较好的一个,因为他终于不肯靠装活死人吃饭,仍到葬仪馆为真死人出力去了,虽然大半也许为了他的孩子们竟和帮闲‘批评家’一样,个个是红头毛。我看作者对于他,是有点宽恕的,——而他真也值得宽恕。”

③原书。

鲁迅亲自所撰该书的广告,更清楚地说明了高尔基这部“并非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所具有的世界意义。文曰:

高尔基所做的大抵是小说和戏剧,谁也决不说他是童话作家,然而他偏偏要做童话。他所做的童话里,再三再四的教人不要忘记这是童话,然而又偏偏不大像童话。说是做给成人看的童话罢,那自然倒也可以的,然而又可恨做的太出色,太恶辣了。

作者在地窖子里看了一批人,又伸出头来在地面上看了一批人,又伸进头去在沙龙里看了一批人,看得熟透了,都收在历来的创作里。这种童话里所写的却全不像真的人,所以也不像事实,然而这是呼吸,是痱子,是疮疽,都是人所必有的,或者是会有的。

短短的十六篇,用漫画的笔法,写出了老俄国人的生态和病情,但又不只写出了老俄国人,所以这作品是世界的;就是我们中国人看起来,也往往会觉得他好像讲着周围的人物,或者简直自己的顶门上给扎了一大针。

但是,要痊愈的病人不辞热痛的针灸,要上进的读者也决不怕恶辣的书!

④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全集》第8卷,第4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这篇文字最初印入1935年8月“文生社”出版的《俄罗斯的童话》一书版权页后,未署名。同年8月16日鲁迅致黄源信中说“《童话》广告附呈”,即指此篇。

 

巴金童话《长生塔》

《文学丛刊》是巴金主持“文生社”的第二套大型丛书。巴金在“说明”中说:“我们编辑这一部《文学丛刊》,并没有什么大的野心,我们既不敢担起第一流作家的招牌欺骗读者,也没有胆量出一套国语文范本。……不过我们可以给读者担保的,就是这丛刊里面没有一本使读者读了一遍就不要再读的书。而且定价方面我们也力求低廉,使贫寒的读者都可购买。我们不谈文化,我们也不想赚钱。然而,我们的《文学丛刊》却也有四大特色:编选谨严,内容充实,印刷精良,定价低廉。”《文学丛刊》自1935年至1949年,先后出版十集,每集16种,其中第四集里收有巴金所著童话《长生塔》。

⑤引自李济生:《巴金与文化生活出版社》第25—26页。

▲《长生塔》封面及版权页

童话集《长生塔》1937年2月出版,包括作者1931年至1936年间创作的《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与《能言树》等四篇童话作品。都是对当时统治者或揭露,或诅咒,或嘲笑,或鞭打,使人们看清黑暗,蔑视黑暗,用歌颂和赞美鼓励孩子们看到希望,追求光明。巴金的第一篇童话《长生塔》深受鲁迅译著《沉默之塔》的影响,作品刻画了一个愚蠢而又穷凶极恶的皇帝,被自己所督建的长生塔埋葬的故事。他在序言里说:“现实的生活常常闷得我透不过气来……然而在梦里我却有充分的自由。我不能让我的梦景被遗忘,所以把它们记下一些来。这些全是小孩的梦。我勉强称它们为童话,其实把它们叫做‘梦话’倒更恰当。”这种“托梦”的方法,无非是为了能使作品通过反动的书报审查制度,其实它是“政治谴责小说”的变种。所以,巴金的童话实质是现实的象征,里面几乎每个形象,每句关键性的话,都影射着现实生活或表达着“革命”的主题。那皇帝的话就是法律,不服从他的话便是犯罪!他听到臣子们跪在宫外呼喊“皇帝万岁”就高兴,他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吃喝玩乐,梦想长生不死。后来当他知道那个倒塌了的长生塔如果重新修造起来,住进塔里就可以长生的时候,他就压迫剥削“贱民”,逼迫他们劳动。当皇帝急不可待地住进还未修建完工的长生塔的那一刻,天崩地裂,皇帝刚发出他最后一声惊叫,就跟着第二十二层的石头从高空落到了地上。在童话结尾,巴金写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沙上建立的楼台从来是不稳的。”

《塔的秘密》是《长生塔》的姐妹篇。故事说一个孩子走进长生塔,塔里住着一个专吃人肉宴的残酷皇帝,这座塔是靠成千上万的人建起来的,当塔快要建成的时候,监工用各种手段迫害建塔工人,最后只剩下五个。巴金同样运用幻想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现实世界的缩影。《隐身珠》是根据四川古老的民间故事《孽龙》写成的,写在一个干旱的年代中,衙门里的差役向种田人逼租,一个穷苦教书先生的儿子化作一条巨龙,为父复仇,继而游进城去,把全城淹了。童话寄托了人民的强烈愿望,似乎是在告诫大家,凡是压迫人民的人必定灭亡。《能言树》则通过一对年轻兄妹的遭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似乎年轻的孩子都是有罪的。”他们救过一个武士和一个被打得半死的老头,这就是罪;干涉一群卫士把一家穷人从茅屋赶出来,这也是罪;同情人、爱别人,这还是罪。巴金忍不住仇恨的感情问“为什么那些同情别人,帮助别人,爱别人的年轻人就该戴镣铐,挨皮鞭,坐地牢,给夺去眼睛,给摧残到死?”巴金最后写到树把小女孩的眼泪吸收尽了,年轻的树讲话了:“凡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用镣铐、皮鞭、地牢来维持自己的幸福,这样的人是不会活得长久的,他们最终会失去幸福。”

这些童话,说的是孩子梦幻中的生活,但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它们的意义不言而喻。

 

索非与《人体旅行记》

索非(1899—1988),原名周祺安,安徽绩溪人,父亲周绍谨是同乡胡适的三姐夫。索非是巴金的早年密友。

索非所著科学童话《人体旅行记》,作为“文生社”《少年科学丛书乙辑》第一种于1939年8月初版。作品描写一位实验主义的生理学教师为“团长”,组织起“人体旅行团”,带领学生、教员“用实验来充实我们的知识”。通过这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将人体的构造、机能,以及防病治病的基本常识呈现在我们面前。

⑥据李济生:《巴金与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书所附《文化生活出版社图书目录》著录,《少年科学丛刊》仅三种:《月球旅行》,李林译,1947年10月;《人体旅行记》,索非著,1939年8月;《和平的梦》,顾均正著,1940年9月。没有甲乙辑之分。

如记“旅行团”进入人体的胃,写道:

我们给一种新的趣味抓住了,虽然浸在难堪的酸水中,虽然杂在柔软的食物中,却都兴奋地用心观察,几乎不想听完团长的话。

……

胃里有很多的皱襞,一凹一凸地非常好看,说一个比拟,有点像一片群山的远景。在凹下的地方,我们看见一些绒毛,渐近和贲门遥对着的什么门,绒毛就渐多起来,近门口,竟然密生着绒毛,这又有点像荒山的茅草。

如此“近距离”描写人体的胃,生动而有趣,孩子们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呼吸系统巡礼”中的鼻子“旅行”,即“阱”的一节,写道:

险啊!前面是悬崖,幸亏发觉得早,否则我们这一个人体旅行团将会整个毁灭了哩。

然而也还不曾脱离危险,前面是天陷似地断了前路,我们现在所站立的地方,却是一片软地,人走在上面,就像走在沙发床上一样,颠呀颠地,人一多,这块软地就显出不胜支持地凹了下去。

……

“不要怕”,团长安慰说。“这里是这个人的软腭的上层,软腭是中无骨质,两面都是粘膜的一片肉,薄薄的一片,凌空在这里,我们在口腔的时候,已经看见过它的那一面,现在在这鼻口内腔里,我们又看见它的这一面。不要怕,它是三边粘连着的软软的肉片,无论如何不会坍陷的,除了构成病变。”

书中这样拟人描写随处可见,将人体的构造童话般地表现了出来。

▲《人体旅行记》封面及内页

作者是编辑、作家,如果没有丰富的医学知识,不可能创作出如此精彩的科学童话。正如索非的儿子鞠躬回忆自己读《人体旅行记》时的感受说:

父亲还是一个医生,一个没有经过正规学校但考试合格、合法的医生。他学医靠的是自学和毅力。我记得小时候看到他藏书中大本大本的精装医书,有些是日文的,总感到很神秘,有时也好奇地拿出来翻看里面的插图,怪怕人的。抗日战争期间,父亲在上海四马路欧洲大药房楼上有一个小诊所,在开明书店工作之余,通常是利用午休的时间,他到那里去看病人。……这样的诊所,稍有点积蓄的人当然是不会上门的,来找我父亲看病的都是一些挣扎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父亲看病不是为了营利,实际上无利可营,他常常免费给一些劳苦的病人看病,甚至赠送一些药品给他们。他的学医、行医是为了他的信念。我清楚地记得,在我上初中的时候,一次晚饭后,父亲坐在他惯常坐的位置上,在一张大圆桌的后面,背靠着有一面大镜子的五斗桌上,把我叫到他的身边,问我打算如何救国。我回答说:“当兵,打东洋人。”他说:“东亚病夫当兵也没有用处,要学医才能救国。”在我们的祖国饱受列强欺凌的时代,在一年里有着过不完的“国耻日”的日子里,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在思索,怎样才能救国。……出于同样的信念,父亲热心于科普工作。他的医学知识、文学修养以及出版工作的经验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⑦鞠躬:《我的父亲索菲》,引自叶永烈《巴金的早年密友索非》,中国科普作家网。

 

陆蠡与《少年读物》

“文生社”最初于1935年八九月间,在上海昆明路安德里租了一间房,由巴金主持编辑部工作。1936年初,陆圣泉(即陆蠡)、杨挹清、李采臣等相继入社。同年初在福州路436号大公报社楼上设立营业部。进入1937年后,“文生社”业务可谓蒸蒸日上,几乎三天两头都有新书出版。“七七事变”之后,上海形势陡然紧张,出版社将昆明路的编辑部迁至法租界巨籁达路(今巨鹿路)1弄8号一所石库门楼房中。“八一三”后福州路营业部随之结束。吴朗西去了重庆,只留下巴金与陆蠡两人苦撑局面。不久巴金也来往于沪、穗、港等地,剩下陆蠡一人,挑起了“文生社”的全部重担。

在吴朗西、巴金离开上海前,他们讨论了接下来的工作。据吴朗西回忆:“圣泉非常关心‘孤岛’上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他建议创办一种供他们阅读的文艺、科学综合性杂志,培育他们的爱国精神,解决他们的知识荒问题”,“于是我们分兵两路。一路由福祚、挹清和我酬设门市部,一路由圣泉、朱洗、金堤、雨田筹办《少年读物》半月刊”,“霞飞路霞飞市场内的文生社门市部于(1938)六月开张了……圣泉主编的《少年读物》半月刊接着也出版了。这本刊物所有编辑校对工作,由圣泉、雨田两人包办”,“《少年读物》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当时还留在‘孤岛’上的作家柯灵、唐弢等都热心给它写稿”。

⑧吴朗西:《记文化生活出版社的人和事——怀念陆圣泉》《出版史料》第5辑,1984年12月。

▲《少年读物》创刊号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散文家、翻译家。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海星》写作于学生时代,充满着童趣的幻想,完全可作儿童文学作品看待,反映了青年陆蠡的写作风格。1938年9月,在他主持下,一份32开、每期64页的小刊物《少年读物》在“孤岛”诞生。陆蠡在“发刊词”中说:

我们编辑这小刊物,是专给初中学生和同等程度的读者看的。高中学生和同等程度的也可以读。这里面没有艰深的学理,没有佶屈的术语,也没有呆板的说教。文字浅显明显,大家都看得懂。但是题材都是新颖的,观念都是明确的,思想也是前进的。我们不敢期望这小小的刊物对读者有多大贡献,多大裨益,但敢期其必无害处。我们不敢自许太高,但也努力求自己和读者的满意。

我们做过少年,做过学生,也做过少年的朋友,学生的教师,我们知道他们所想的是什么,所以内容方面侧重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文艺,但我们也没有忽略使少年们苦恼的种种问题。现在的少年,遭受国难家难重重痛苦,肩上却负着建设新国家新社会的非常责任。苦痛愈深,责任愈大。让这小刊物成为苦痛时的慰藉,工作时的参考,休息时的消遣吧。

⑨《陆蠡集》第189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5月。

为《少年读物》撰稿的有巴金、芦焚、李健吾、靳以、许广平、王统照、唐弢、黎烈文、陈西禾、黄裳、方敬、郭风等一批新老作者。创刊号刊出了巴金1938年7月从广州短暂回沪时所撰的散文《做一个战士》,清楚地表明了这份刊物的宗旨。巴金写道:

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问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回答他:“做一个战士。”

另一个朋友问我:“怎样对付生活?”我仍旧答道,“做一个战士。”

……

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他并不一定要流仇敌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的死命。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驱散黑暗,这是战士的任务。他不躲避黑暗,却要面对黑暗,跟躲藏在阴影里的魑魅、魍魉搏斗。他要消灭它们而取得光明。战士是不知道妥协的。他得不到光明便不会停止战斗。

……

战士是不知道畏缩的。他的脚步很坚定。他看定目标,便一直向前走去。他不怕被绊脚石摔倒,没有一种障碍能使他改变心思。假象绝不能迷住战士的眼睛,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除非他死,人不能使他放弃工作。

这便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战士。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具有超人的能力。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做战士,只要他有决心。所以我用“做一个战士”的话来激励那些在彷徨、苦闷中的年轻朋友。

作者并非要求每个人上前线去,而是告诉那些在“彷徨、苦闷中的年轻朋友”一个人生真谛:人生便如一场战争,人最大的敌人便是自己,当你的自信战胜了恐惧之后,你便有了战士的资格。这篇散文的意义已超越时空,至今仍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文学作品方面,《少年读物》发表过长篇童话诗连载《不会飞的小蜗牛》等。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的《世界的动力》,却是写了在宇宙星球世界中,可供人类活动舞台的动力来源。文史学家黄裳没写他擅长的文史掌故,却翻译了《近代数学与人类关系》这样“冷僻”的题目。大专家写小文章,一时传为美谈。

⑩参阅赵静:《〈新少年〉和〈少年读物〉:少年期刊的两座丰碑》,《编辑学刊》2010年第4期。

《少年读物》鲜明的抗日救亡立场被日寇视为眼中钉,逼迫租界当局下手查封。于是,仅出版了6期,就被迫停刊。陆蠡不甘心,计划出一套包括史地、文艺、科学三种内容的综合性小丛书,来替代被封的《少年读物》,这就是1939年开始出版的《少年读物丛刊》。

⑪据吴朗西:《记文化生活出版社的人和事——怀念陆圣泉》一文,《少年读物丛刊》第一本是杨刚的《公孙鞅》(1939年2月),接下去有许天虹的《犹太人与巴勒斯坦》、巴金的《旅途随笔》、雨田的《十诫》、汤心弥的《房屋与路》、樊养源的《空气和水》等。李济生《巴金与文化生活出版社》所附图书目录《少年读物丛刊》(丛刊误作丛书)书目与此不甚相符,有《公孙鞅》《十诫》,而无吴文提到的另几种,《房屋与路》《空气和水》两种则属于《现代科学小丛书》系列。然而,所记张天翼《秃秃大王》《奇怪的地方》(1937年)与《好兄弟》(1938年),又跟该丛刊出版于1939年后不符,原因不详。《在北极底下》见有当时出版物,是《少年读物丛刊》之一。该书目所列1946年乃至1950 年出版的几种更与陆蠡无涉。研究出版史应该以实物为准,回忆录与后人所编书目只能参考。

▲《少年读物丛刊》书影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进驻租界。1942年4月的一天,公共租界巡捕房会同法租界捕房派人以出版抗日图书为由,搜抄“文生社”编辑部,逮捕了主持人陆蠡,并立即被转移至日本宪兵队。陆蠡坚贞不屈,惨死狱中。郑振铎在《蛰居散记》中说:“文化生活社的陆蠡先生被捕时听说也曾向他追究过复社的事。即使他知道若干,他如何肯说出来呢?”“陆蠡的死,最可痛心。”他建议为包括陆蠡在内的抗战死难者“建立一座‘无名英雄墓’来作永久的追念”。

抗战胜利后,《少年读物》复刊,第一期为“陆蠡纪念专号”,许多朋友饱含感情撰文怀念陆蠡,纪念陆蠡为真理而不屈不饶与敌人战斗的精神。巴金在《怀陆圣泉》中说:“在我们中国每天有千千万万人死亡,许多家庭残破,生命像骨头似的被随意抛掷。一个读书人的死活,更不会有人关心。然而就在这样中间,也有人爱理想,爱正义,恨罪恶,恨权势,要是他们有一天读到圣泉的书,知道圣泉的为人,明白他的爱和恨,那么他们会爱他、敬他,他们会跟着我们呼唤他,呼唤他回来,呼唤那个昙花一现的崇高灵魂重回人间。”《少年读物》于1949年终刊。

巴金在复刊后的《少年读物》上连载翻译的英国王尔德童话,后结集为《快乐王子集》,收入“文生社”《译文丛书》,1948年3月初版。“文生社”的广告说:

英国王尔德所作童话九篇全收在这个集子里面。王尔德的“童话”并非普通的儿童文学,却是童话体的小说。在这九篇童话里,作者仍然保持着他那丰丽的词藻和精练的机智。英格列比认为,“这些童话表现得精妙绝伦,丰富的想象给每篇故事装饰了珠玉,作者有着驾驭文字的能力,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写出来的,但同时却有着自发的动人力量。”

⑫李济生:《巴金与文化生活出版社》附录《独具风格的装帧和广告》,第95页。

这篇广告是否巴金所写,待考。

 

顾均正与《在北极底下》

陆蠡在主编《少年读物丛刊》之初曾申明:“我们曾编过一个半月刊叫做《少年读物》,目的在介绍一些浅近有用的知识,可惜这刊物出了不久,因环境压迫不得不暂时停刊。为了安慰自己,也为了告无罪于读者,于是就计划编一丛书式的杂志或者杂志化的丛书,‘少年读物丛刊’便是实现这计划的初步表现。”其中1940年1月出版的顾均正著《在北极底下》,标有《少年读物丛刊》甲辑第7种,就是一本很有深意的科学小说集。

⑬李济生:《文化生活出版社始末》《巴金与文化生活出版社》。

顾均正(1902—1980),浙江嘉兴人,浙江一师毕业。1923年考入商务印书馆,先在商务理化部当编辑,1925年调入《少年杂志》,兼《学生杂志》编辑。1928年到开明书店,负责少儿读物和自然科学读物的编辑。30年代后,他的业余编译创作转向理化方面。《中学生》杂志上的“科学拾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半月刊上的科学小品,都受到读者欢迎。

1937年“八一三”后,开明书店内迁,顾均正留在“孤岛”。1939年他与索非、李尊权、刘振汉创办《科学趣味》杂志。刊有生物、化学、天文、数学、物理、电学、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及医药卫生和生活常识,并辟有“趣味实验”“科学新闻”“科技小制作”等栏目。索非的儿子鞠躬在《我的父亲索非》中写道:

父亲还曾和他的好友顾均正先生共同出版过一种科普性杂志,叫作《科学趣味》。从组稿、撰稿、编辑,到校对、征集广告,甚至发行、投寄,都只有他们两人。有时也有几个小助手,寄出去的杂志封皮上常常有我们孩子们抄得不甚整齐的地址。订阅《科学趣味》的主要是一些求知的青年,正因为这样,他们尽管当时生活清苦,工作十分劳累,而且常常还要为出版而奔波筹款,却仍能以极大的热情坚持着,有时甚至是挣扎着把刊物办下去。他们是在青年人身上寄托了祖国富强起来的希望。四十年过去了,但父亲拿着刚印好的《科学趣味》,翻阅着、抚摸着、沉思着的神情,仍然像昨天的事那样清楚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顾均正在1939年6月1日《科学趣味》创刊号开始连载科学小说《伦敦奇疫》;第2卷第1期(1940年1月1日)起,又连载《性变》。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科学小说《和平的梦》(《中学生活》1939年5月15日第3期起连载)与《在北极底下》(曾刊登于《中美》副刊《现代科学》)。应陆蠡之邀,顾把几篇科学小说编成《在北极底下》,内收《和平的梦》《伦敦奇疫》与《在北极底下》三个短篇。当时中国抗战烽火正烈,世界大战的危险也已经逼近,顾均正的上述作品把握时代特点,有着极强烈的针对性。他在撰写于1939年10月的序中说:

自八一三中日战争发生后,威尔斯(H.G.Wells)的《未来世界》曾经传诵一时。大家喜欢这书,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威尔斯在一九三四年就写成了这册历史的预言,他断定中日战争的必不可免,而且战争发展到汉口陷落以后,就会形成一个相持的局面,这局面长期地拖下去,必使沦陷区域中田园荒芜,农作歉收,从而发生了广大的饥馑与瘟疫,终至使战争无法继续。这些话在战争发生的初期就已应验了一大半,到了现在,更可以说是十不离九。威尔斯不是神仙,他的预言为什么会这样的准确呢?一半是由于他那丰富的想象,一半是由于他那科学头脑。

威尔斯是以写科学小说著名的,由于这书引起了兴味,我很想读读他所写的科学小说。

⑭原书。

接着,作者叙述了科学小说在美国盛行的情况,交待了自己学习写作的背景。

《和平的梦》写的是美国与虚构的“极东国”之间发生的信息战。“极东国”图谋南美,以一次空袭开始战争,但很快被美国打得节节败退。“极东国”心理学家李谷尔潜入美国,在田纳西州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中建立基地,每天晚上发射强大的催眠电波,使美国人入睡,改变美国人的战争意识。突然美国本土朝野上下弥漫着反战浪潮,人们纷纷上街游行,要求政府改弦更张,与“极东国”世代友好,甚至提出将一部分领土割让给“极东国”。小说主人公美国特工夏恩·马林经过调查发现,这是“极东国”实施心理战的结果。他已经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了,只得自己出马,冒着生命危险,驾机找到敌人的藏身之地,抓获了李谷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威逼李谷尔照常发出催眠电波,但改变了灌输的内容,宣讲“‘极东国’是美国的仇敌,美国决不能向‘极东国’屈服,美国必须继续抗战”的道理。结果形势迅速逆转,美国全国上下一致要求与“极东国”血战到底,狡猾的敌人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

《伦敦奇疫》,以正在血战的欧洲战场为背景,描写一个德国间谍以政治流亡者身份混入伦敦,释放特制的催化剂,可以使空气中的氮、氧和水蒸气自动合成硝酸,形成细雾遍布“雾都”。结果造成伦敦人大批生病死亡,建筑崩裂,桥梁毁坏……整个案件的形成、侦破和解决过程中,化学知识都起了关键作用。

《在北极地下》,则虚构了磁北极原是一个巨大的磁铁矿,阴谋家卡梅隆将其摧毁,再以自己制造的强磁铁代之,随之企图统治地球。当然最后在正义力量打击下,阴谋失败。

这几篇科幻小说构思精密,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而且伴有许多惊险小说和悬念小说的成分。可以说,已达到当时世界科幻小说的第一流水准。对于小说里的科学知识叙述,有评论指出,《和平的梦》是典型的“硬科幻”。为了说明如何找到敌人的电台,小说插入了一段关于“环状天线”的科学依据,甚至画了几幅说明原理的技术性插图。有评论指出:“在小说中忽然插入一大段知识硬块,使作品失去了和谐的统一。”又如《在北极底下》,作者对北极是一个巨大磁铁矿描写时,加了一个注,总结科学家对磁极的研究成果,解释自己只是根据小说编排上的需要,等等。人们对此表示异议,是有道理的。

⑮参阅金涛《顾均正的“和平梦”》,《中国科技报》2015年5月15日。

顾均正的科学小说或科学小品辑集出版的还有:

 

《物理世界的漫游》    柏吉尔原著    开明书店1934年11月初版
《化学奇谈》    [法]法布尔原著    开明书店1938年初版
《乌拉波拉故事集》    柏吉尔原著科学童话    开明书店1941年10月初版
《电子姑娘》    开明书店1948年初版
《从原子时代到海洋时代》    开明书店1948年初版

⑯中国科普网。

1945年8月原子弹刚在日本爆炸,顾均正就写了《原子浅释》,登在上海的《周报》上。他还写了不少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文章,既普及了科学知识,又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

“孤岛”时期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少年读物丛刊》除顾均正的《在北极底下》外,还有:

 

《公孙鞅》    杨刚著    1939年2月
《世界名人轶事》  方洁著    1939年5月
《第四座避弹室》    [苏联]盖达尔著,曹靖华译    1939年10月
《坏蛋》    [法]法布尔著,董纯才译    1939年12月
《一个蛋糕的故事》    朱洗著    1939年
《十诫》    雨田著     1940年3月

⑰《文化生活出版社图书目录》,李济生:《巴金与文化生活出版社》第78页。

另外,《青年读物丛刊》里也收有董纯才著童话《麝牛抗敌记》。“文生社”1946年《青年读物丛刊》还出版了顾均正的《和平的梦》,即《在北极底下》一书改名重版。

愿儿童们好读书、读好书!

六一儿童节快乐!

内容来源:《新闻出版博物馆》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