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 史话阅览 详细信息
馆刊丨《少年文艺》:读者的乐园 作家的摇篮 2024-01-11

微信公众号2021年07月25日发布

1953年7月25日,少儿文学刊物《少年文艺》在上海创刊。

 

《少年文艺》从社会各界对儿童文艺的殷切期望里诞生,时任国家副主席宋庆龄为创刊号亲撰发刊词《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吧!我们要求作家们为这块园地努力工作;也要求少年们爱护这块园地,并且能够从这里得到力量。”68年来,《少年文艺》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儿童文学作者,并始终坚持“以读者为重、以文学为重”的方针,力图贴近少年儿童的心灵,在时间的冲刷中永葆青春。

 

2013年《少年文艺》创刊60周年之际,我馆馆刊曾特辟专栏刊登老作者、老编辑与《少年文艺》的故事,其中有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少年文艺》编辑部原主任任哥舒的文章《读者的乐园 作家的摇篮──写在〈少年文艺〉创刊60周年》。今天我们与读者分享此文,重温“一代代少年读者的美好回忆”。

读者的乐园 作家的摇篮

写在《少年文艺》创刊60周年

▲宋庆龄为《少年文艺》题写的刊名

 

《少年文艺》是新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历史的“见证人”,因其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具有的主流性、纯文学性,和由此而形成的权威性,更因其与几代小读者和几代儿童文学作家之间的亲密联系。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就把建立一个少儿图书的专业出版社和创办一个少儿文学刊物列为首先要办的事情之一,令社会各界的才俊精英们不约而同地产生强烈共鸣。翻看50年代《少年文艺》作品目录,可看到众多著名的作家、画家、科学家、艺术家的名字,真可谓群英荟萃。

 

1953年上半年,上海西区的一座草木葱郁、鲜花盛开的美丽大花园。宋庆龄主席为这座大花园题写了“少年儿童出版社”七个端庄刚劲的大字,接着题写了“少年文艺”这个挺拔漂亮的刊名。从此,这座大花园的门牌“延安西路1538号”,无数次地被小读者和儿童文学作家、画家们提及。1953年7月,《少年文艺》创刊号面世了。宋庆龄主席亲笔撰写了发刊词《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

 
 
 
 

《少年文艺》出版了,我们的少年们将为了这件事鼓掌欢呼。

 

……

 

我们的少年们早就呼吁了:“为什么不给我们写更多的故事呢?我们的国家和我们自己都有极丰富的材料,为什么没有人写出来呢?”我认为少年们有权利这样呼吁。这呼声刺激着作家们和画家们赶快为少年们创作,以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饥渴。

 

在这样强烈的呼吁下面,《少年文艺》出版了,这样就在少年们的心灵中开辟了一个园地。作家们将要在这儿栽培出鲜花来,让少年们生活得更美好,更丰富,更有教养,更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坚强的信心准备参加祖国的建设事业……我们的儿童文学应该“充满了爱好和平的精神,充满了对未来的关怀。”

 

因此,我希望《少年文艺》成为这样一个园地:这里将盛开着和平的花朵,健康的、乐观的少年们在这里游玩,他们从这里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并且准备着为了保卫和平、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贡献所有的力量。

▲发刊词《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

 

宋庆龄主席最后发出这样一句有力的号召:“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吧!我们要求作家们为这块园地努力工作;也要求少年们爱护这块园地,并且能够从这里得到力量。”这昭示着《少年文艺》大家庭中的读者、作者和编辑都将迎来非同一般的未来。

▲《少年文艺》创刊号

▲宋庆龄给少年儿童的题词(《少年文艺》1959年第6期)

 

受到鼓舞的儿童文学工作者们精神振奋,当时的编辑们以自己的辛勤努力,使《少年文艺》在五六十年代走过令人难忘的辉煌岁月。他们富于创意,充满活力,为《少年文艺》定下睿智生动的编辑基调,使这本面向少年读者的文学刊物从一开始就远离四平八稳、沉闷枯燥而具有质朴生动的特色。当时编辑部负责人制定了这样的“八字方针”:亲切,新鲜,多样,有趣。因此出现了《没头脑和不高兴》《猪八戒学本领》《勇敢的人》《某甲和某乙》《小茶碗怎样变成大脸盆》《少女与蛇郎》等一批深受少年读者喜爱的传世佳作,其作者任溶溶、包蕾、施雁冰、任大星、任大霖、葛翠琳等日后也成为广受小读者爱戴的儿童文学名家。

▲(左起)任溶溶、丁景唐、包蕾、贺宜、施雁冰在雁荡山合影(20世纪80年代初)

 

上世纪后期,《少年文艺》编辑部的从业人员逐渐更换了一代人,如何努力传承昔日的辉煌成就,成为摆在新一代编辑面前的重大命题。我们力争从《少年文艺》曾有的“辉煌”中寻找生机,从儿童文学本身蕴含的生命源泉中寻求力量。为此我们发起了一个 “寻找老‘少年习作者’”的活动,活动启事一经刊登,引来众多老“少年习作者”的关注和响应,纷纷来信来电,或者上门看望昔日心仪的编辑部。由此,我们知道了许多不曾听见过的老“少年习作者”的故事,聚集了人气,保持并发展了《少年文艺》在广大读者中的影响力。通过这一具有亲和力的朴实的活动,告诉大家:这里,是少年读者的乐园,是作家的摇篮!

▲上世纪各年代《少年文艺》封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50年代山东农村的生活贫困艰难,但还是中学生的李肇星对文学的美好向往和崇高的创作理想,让他成为精神上的富裕孩子,是《少年文艺》的一个征文启事,向许许多多小读者发出感召的同时,也使少年李肇星激动不已。李肇星住宿在学校,二三十个同学挤睡在一排大炕头上,他只能在校园外的庄稼地里完成征文。文章写的是他的爷爷,一位善良热心的老农。让少年李肇星无比欣喜的是,作文在《少年文艺》上刊登出来了!从此这个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欢了,直至考进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后他成了一位外交官,还是不忘在出访的飞机上把笔记本摊在膝头,写作诗歌。直到他成为共和国的外交部长,还是保留着在出访途中抽空写诗的爱好。李部长途经上海时,曾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文艺》编辑部看望编辑,并在中国作协于上海举行的代表大会上,讲一讲对上海《少年文艺》这本期刊难以忘怀的情感。

▲李肇星作品《越活越年轻的爷爷》(《少年文艺》1956年第3期)

 

60年代浙江西子湖畔的小学生张抗抗和母亲,是同时被吸引着走入《少年文艺》大家庭怀抱的两代忠实读者。如果说小学生张抗抗最早的投稿还只是因为课余的兴趣,那么她母亲则一直对《少年文艺》怀有诚挚的感情和坚定的信任。当时,是妈妈鼓励着张抗抗一再投寄自己的习作,使《少年文艺》的编辑叔叔阿姨终于发现一株茁壮的“新芽”;此后的几十年里,张抗抗母女与《少年文艺》之间的情谊一直被传为佳话。

 

同是60年代的少年叶辛,身处大都市上海,则被《少年文艺》上记述名山大川的游记所打动。在60年代“上山下乡”的洪流中,许多人是流着泪离开这座城市离开自己家人的,他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怀着欣喜的心情登上火车的知识青年,在他看来,就要与在《少年文艺》上读到的美丽山川见面了,为什么要掉泪哭泣?

我们在努力建设“少年读者的乐园”的同时,又努力打造“作家的摇篮”,为年轻新作者的不断涌现创造条件,营造有利于作者快速成长的环境。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举办了“《少年文艺》全国基本作者作品系列研讨会”,“研讨会”中走出了张成新、秦文君、梅子涵、陈丹燕、沈石溪、周锐、刘保法、彭懿等年轻的“基本作者”,这些作者如今都成为儿童文学文坛上叱咤风云的“将帅级”人物,每一个都响当当的。每次研讨会后,在《少年文艺》上就有了一批文学成果,优秀作品接连涌现,作品研讨活动的作用十分显著。读者阅读了这些作品后,与编辑部的交流非常热烈,每天有大量的读者来信、来电进入编辑部,让编辑们欣喜不已。例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当时在《少年文艺》担任编辑,由编辑部的读者来信获得创作灵感,写出了经典之作《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系列。

▲沈石溪少儿作品讨论会(1988年4月)

 

两年前,“周庄杯”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成为新的热点,激发起全国作家新的创作热情。近年儿童文学创作中问题不少,如“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作品越写越长,等等。而首届“周庄杯”大赛中获特等奖的作品《一条杠也是杠》,已成为《少年文艺》导向性的标杆,带动一大批儿童文学作者开始重又注重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讲究文学性与可读性并重,专家评判与市场效应兼容,这也是我们力图达到的境界。60年来一贯的以读者为重、以文学为重的方针,依然是当前编辑部坚持的。

 

2011年开始,“韬奋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意作文大赛又成为《少年文艺》的新热点。喜爱《少年文艺》和崇敬杰出的出版家、新闻记者、政论家邹韬奋先生的人们,纷纷欣喜地赞叹:这是文化界又一件大好事!我国儿童文学著名刊物《少年文艺》与文化伟人邹韬奋先生的名字联在一起,是再相称不过的事了。广大热爱文学阅读和写作的少年儿童,从此能够在《少年文艺》上真切地感受文化伟人的魅力,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陶冶情操,学习做人,走好人生最初的关键几步;而韬奋先生的思想光辉和精神财富,也将会在这本颇具影响力的少儿文学期刊上有深远的传承。“韬奋杯”大赛,正成为《少年文艺》发展历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

▲首届“韬奋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意作文大赛颁奖典礼(2012年5月6日)

 

当今,是儿童文学的阅读与写作方兴未艾的年代,《少年文艺》百花园的花香越发浓郁,年届60春秋的《少年文艺》上曾经发表的众多经典作品,令人难忘。《少年文艺》被誉为文学之桥,心灵之桥,60年间栽种的树木花草生长得郁郁葱葱。走过书香底蕴深厚的地方,大都可以听到这样亲切的感怀之语:“我是读着《少年文艺》长大的。”许多年前的小读者忆起《少年文艺》给自己的美好记忆,大都充满快乐的心情。

 

为延续一代代少年读者的美好记忆,我们在一期又一期刊物的编发中,变化着办刊手段和思路,努力传承《少年文艺》昔日的辉煌。功夫不负有心人,《少年文艺》多年来为保持刊物的文学性而付出的努力,受到专家和文学爱好者的赞扬,这让我们感到高兴,当然也让我们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如果《少年文艺》能够始终保持这样一种美好的状态──既当好“作家的摇篮”,又经营好“读者的乐园”,那么这本刊物一定会更美好,中国的儿童文学一定会更美好。

▲进入新世纪的《少年文艺》

 

我从1983年夏天大学毕业进入编辑部,整整三十个春秋都伴随着《少年文艺》,对这个刊物充满感情。我的父亲任大霖和他的兄长任大星先生视一辈子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编辑为极大的荣光,他们都曾为这本刊物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一代一代的努力,一定会让《少年文艺》的未来充满希望。我有幸能在她60大庆之际奉上表达祝贺的篇章,由衷地感到自豪和兴奋!

▲《少年文艺》创刊35周年时合影(1988年)

(自右至左)第一排:施雁冰、王国忠、林剑修、李楚城、修孟千、苏茹、桑守贞、周大康(圣野);

第二排:钱景文、沈碧娟、包启新、任大霖、洪祖年、朱彦、蔡体荣、秦文君、王立威、叶世娟;

第三排:郑马、刘文颉、陆品山、黄亦波、胡绳美、张志文、周俊芳、洪敬业、任大星、张成新;

第四排:任哥舒、朱延龄、高逸、刘东远、朱铭善、王中兴、刘崇善、徐九生、朱效文、单德昌

内容来源:《出版博物馆》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