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联谊通讯》作为三联书店北京老同志联谊会的内部通讯诞生。各地老同志时隔多年复通鱼雁,得以在三联“大家庭”中畅叙衷情。联谊会号召征集和整理店史,组织编写回忆录,搜集有关书店和同仁的照片、文物资料等,许多店史资料就在怀人旧忆中留存下来。
韬奋曾总结生活书店最可宝贵的八种传统精神——“一曰坚定,二曰虚心,三曰公正,四曰负责,五曰刻苦,六曰耐劳,七曰服务精神,八曰同志爱”,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同志一心,三联同人以其进步和团结的面貌成为近现代书业界一个独特的群体。经过逾四十年沉淀,这些文章在史料价值之外,也传递出“同志爱”的深沉共振。
《联谊通讯》的第一篇“忆同志”是张炜所作《怀念吴新陆同志》,这篇小短文约七百字,忆及张、吴二人1948年底在济南光华书店的初遇。此文也是第一期中除却有关联谊会筹备、聚会情况等资讯外,唯一一篇“三联往事”。三个月后的第二期,随即有曾霞初忆华应申,王光忆熊蕴竹,以及杜重远之女为亡父九十诞辰填词《燕山亭》。以此为起始,怀念故人的文章组成《联谊通讯》史料中重要的一部分。
▲生活周刊社同人合影(1932年)
▲生活、新知衡阳分店同人被捕释放后合影(1940年)
▲庆祝三联书店成立联欢合影(1948年)
各地“老三联人”年事已高,这些文章有许多是悼文的面貌,历数往事,情真意切。逢重要人物诞辰或忌辰周年,《联谊通讯》还推出大型专栏或特刊,如1990年6月“纪念朱枫同志牺牲四十周年”、10月“纪念黄洛峰同志逝世十周年”、11月“纪念邹韬奋同志诞辰95周年”,1991年4月“纪念华应申同志逝世10周年”,1992年4月“送别张友渔同志”,1994年3月“纪念徐伯昕同志逝世10周年”等。此外,还有一批文章讲述作者自身与书店的故事,从战争岁月到“我的起点”,不同年代“老三联人”在书店的个体故事也折射出时代的波涛。
▲三联书店在京同人祝贺黄宝珣八十寿辰合影留念(1986年)
本辑从《联谊通讯》的上述怀人旧忆中选辑细节详实的一部分,力图呈现“老三联人”之间真实交往状态。文章内容既涉及烽火年代的艰苦斗争,也透出进步事业里的不息希望,更凸显同人间的深厚情义,故而题名《甘苦同志》,望能传达三联同人群体甘苦与共的历史之万一。在文字上,同第一辑一样改正了部分误字、通顺了部分语句、规范了部分表达,根据三联同人通讯录补充了作者和文内主要人物介绍。如有遗漏之处,万望广大读者提供线索,不吝赐教。
目 录
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
前 言
俞筱尧
1988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联谊会在北京成立,转眼间已经35个年头了。联谊会成立之初,抗日战争以前和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三店工作的老同志多还健在,在徐雪寒名誉会长、邵公文会长、仲秋元、沈静芷、范用三位副会长和曹健飞总干事等同志带领下,联谊会开始了联谊活动和店史的研讨工作。记忆犹新的是在北京老同志联谊会成立大会上,91岁高龄的张友渔同志,年过八旬的胡耐秋(女)、郑易里、黄宝珣(女)、郑效洵等同志都亲临会场,名誉会长徐雪寒在讲话时曾说:“我们年纪老了,但还要继续作些工作,活一天、学习一天、工作一天。”在总干事曹健飞主持下,由张炜同志编辑《联谊通讯》,为我们重温三联的韬奋精神起了重要作用。随之,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济南、沈阳、长沙、南宁、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和哈尔滨等地也陆续成立了联谊会,贵阳联谊会还编印了《三联贵阳联谊通讯》,出版了《三联贵阳联谊丛书》。在此之前,在1982年,生活、读书和新知的老同志召开革命出版工作50周年纪念会,有同志建议编写三店店史的设想,得到新闻出版总署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的支持,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生活书店史稿》、《战斗在白区——读书出版社(1934—1948)》、《新知书店的战斗历程》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文献史料集》等书籍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我参加工作的时间很晚,1947年夏秋间才在上海参加新知书店,在书店里是小弟弟,当时在国统区,在大哥大姐们的关怀照顾下,开始从事革命的出版工作,后来又到了河北和山东解放区,一度在山东潍坊的光华书店工作,1949年北京(当时叫北平)解放后,调到了北京新中国书局,上海解放后又到了上海三联书店。在上海期间,曾参加中华书局的合营工作,随后又调到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和中华书局。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我成了“黑帮分子”,平反后,随大伙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初调北京,相继在《文物》月刊和文物出版社工作,1990年5月离休。在那些年,我的工作单位虽有较大变动,却始终在出版工作岗位上。新知书店店史编辑委员会在1990年6月成立时,沈静芷同志担任编委会召集人,徐雪寒同志为编委会顾问,我也有幸被邀担任编委,是编委中最年轻的,家又在北京,且做过编辑工作,稿件便在无意中渐渐集中到我这里,我成了实际上的“执行编委”,通过这一工作,倒使我对新知书店的历史有了较多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为民族解放,为人民民主,传播新知的出版工作多么重要,我们的前人坚忍不拔为之奋斗终身,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我虽曾是这个集体的小弟弟,也已经是94岁的老人,来日无多,但能在这个时候见到上海韬奋纪念馆的同志以“三联书店往事”系列推出这批重温三联韬奋精神的书籍,能不兴奋而感动么?为了我国的出版事业,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我衷心祝愿他们能够坚持这样做,并且越做越好!
俞筱尧
2023年10月于北京
编辑:王吉安
初审:张霞 毛真好
终审:馆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