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裕里,老上海弄堂的缩影
近代上海社会、民生民俗及其市政变迁的微观史
本书是关于上海市原卢湾区(今属黄浦区)的一条富有历史风云的石库门弄堂——永裕里建筑及人物往事的纪实散文集,是新闻出版博物馆文库·史料系列的又一成果。
永裕里,老上海一条普通的旧式石库门弄堂,连同毗邻的慈安里、西湖坊、萍渔里、敦仁里与承遂里构成一整块住宅区。建于1924年至1928年间,2004年后已拆除。永裕里曾居住过不少名人,有民主革命家、书画家、医生、演员等各界人士,不下数十位,还有大革命时代的革命遗址可寻。
本书作者柳和城曾生活于此六十年,为使这条不显眼的石库门弄堂发生过的人和事不致湮没,查阅《申报》、《老上海地图》、“晚清和民国时期中文报刊库”等多种史料,访问老居民,发掘在永裕里发生过的历史往事和名人故事。整整80年,这里居住过的人和发生过的事,无论是亲身经历的或钩沉于书报文献的,都已成为上海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眸永裕里这一老上海的缩影,对了解近代上海社会、民生民俗及其市政变迁,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 者
柳和城,原籍浙江鄞县,1944年生于上海。1978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史研究并发表作品,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文史学会会员。
著有《张元济传》、《藏书世家》(合著)、《孙毓修评传》、《百年书人书楼随笔》、《书里书外——张元济与现代中国出版》《挑战和机遇——新文化运动中的商务印书馆》,编著《张元济年谱长编》(合著)、《穆藕初年谱长编》(合著)与《叶景葵年谱长编》,辑编《叶景葵文集》、《新见近现代名贤尺牍五种》(合编)等。
目 录
序
第一辑 往事漫记
• 地图上的永裕里
• 查封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始末
• “房联会”“减租会”的维权抗争
• 民国法租界公共汽车摭谈
• 马浪路敦仁里的故事
• 社会新闻缝隙中的历史
• “孤岛”血案:恐怖笼罩石库门弄堂
第二辑 人物述林
• 田桐、田桓先生在永裕里
• 从田桐谈孙中山与商务印书馆说起
• 画家、谜家、报人吴天翁
• 永裕里的书画家们
• 往事如烟:永裕里诊所摭忆
• 金学高创办戒烟疗养院
• 永裕里46号电台忆旧
• 一封北京来信的故事
• 柳尧章与中西音乐研究室
• 董天民:一位不该埋没的戏剧家
• 女滑稽夏萍的戏剧生涯
• 影星周起的喜悲人生
• 沈笑亭住进永裕里72号
第三辑 遗踪寻迹
• 亭子间杂志社,陋室观世界
• 文化资料供应所:图书资料服务新尝试
• 西湖坊曾有两家杂志社
• 永裕里“商圈”话旧
• 老字号中药铺济生堂与康德堂
• 石库门里的一心小学
• 梅花歌舞团与海风剧社遗踪钩沉
• 律师公会与永裕里律师们
• 辣斐大戏院今昔谈
• 西湖坊耶稣堂寻踪
第四辑 时光追影
• 外公送我的儿童读物
• 我家的机器人
• 邮票:我的历史“启蒙师”
• 我收藏的老香烟牌子
• 我家的武侠连环画
• 我与《辞海》
• “社青”生活漫忆
• “上山下乡”专用棉胎券
• 艾芜先生的一封信
• 忆“提携人”陈梦熊兄
• 为“老乡长”买书
• 向郑逸老请教掌故
• 周汝昌先生给我的两封信
• 忆蒋雨田先生
• 重读张树年先生来信有感
• 刘䜣万先生谈昆曲
• 重读人间过路书斋主人来信
后记
序
柳和城
永裕里,老上海一条普通的旧式石库门弄堂,连同毗邻的慈安里、西湖坊、萍渔里、敦仁里与承遂里构成一整块住宅区。南临复兴中路,北接自忠路,东连黄陂南路,西通马当路,建于1924年至1928年间。2004年后永裕里等已拆除,建起了高档高层住宅楼群。笔者出生在此,整整六十年在此生活。儿时的记忆,青少年时同学间的友好交往,不时浮现在眼前。十几年来陆续撰写过一些有意思的片段,如《外公送我的儿童读物》《我家的机器人》《永裕里46号电台忆旧》等,主要围绕我们家长辈以及从事写作后朋友的交往,题材比较狭窄和单一。
2021年,与何松生、卞毓麟、田伯炎三位老邻居分别闲聊,说到永裕里曾居住过不少名人,书画家、医生、演员等各界人士都有,数数名字不下数十位,还有大革命时代的革命遗址可寻。这一切,如今似乎已很少有人关注了。我们不把它写出来,可能会永远湮没于世。几位老邻居知道我多年来已涉足永裕里历史的写作,都鼓动我继续写,我也感到有责任完成此任务。于是加紧了写作进程,书稿定名《寻迹永裕里——一条卢湾老弄堂的时光追影》。
《申报》是我寻觅材料最多的一份老报纸。十多年前,还没有《申报》数据库,靠一页一页翻检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当时为了寻找商务印书馆和张元济史料,偶然看到一则永裕里45号火灾的新闻,忙着抄下全文,撰写《永裕里46号电台忆旧》一文时派上了用场。父亲曾多次说起隔壁火烧殃及我家,致使电台中断的事,但记不准年份。这条新闻明白记有火灾时间为1931年2月6日。记述历史需要准确的时间坐标,老人回忆固然重要,但当时书报的文字记载应该成为资料采集的第一来源。本书写作中我坚持了这一原则。我以“永裕里”“西湖坊”等为关键词,搜索《申报》数据库,审视每一条目,记下有用的内容。经过整理,拟定题目,逐篇写作。查询过的其他数据库,则有“晚清和民国时期中文报刊库”“全国报刊索引”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书数据库,也以上述标准程序操作。争取尽量不遗漏或少遗漏。有时自己办不到,则请朋友帮忙。每一篇配有图片若干,包括地图、人物照片,建筑、新闻报道与广告等,少量文章附有表格。每成一篇,转请友人阅看指正,特别是田伯炎兄读后常有新材料、新线索提供,可作拙稿补充修正,让我欣喜不已。书友徐自豪帮我找来《老上海地图》与《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等多种史料,对我的写作出力多多。
书稿以单篇专题撰成,辑集成书。全书共48篇,分为四辑:
第一辑“往事漫记”,收录永裕里建筑历史与多个综合性事件记述。
第二辑“人物述林”,收录几位民主革命家、书画家、无线电专家、音乐家与艺术家的故事。
第三辑“遗踪寻迹”,收录永裕里地块各杂志社、商店、企业、学校与教堂旧址考证。
第四辑“时光追影”,收录本人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友朋交往等故事。
有一首歌《那年》,这样唱道:“回到那年,回到那天,回到回不去的从前。回到那年,回到那天,其实从前从未走远。”是的,从前从未走远……永裕里百年前建成,二十年前消失,并不太遥远。这里居住过的居民,据《上海市卢湾区地名志》(1990年8月上海市社科院出版社出版)记载,永裕里850户、2928人;西湖坊338户、1184人;慈安里221户、805人;敦仁里21户、82人;承遂里36户、132人,合计1466户、5131人。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应该大部分尚健在,邻居们和他们的故事当记忆犹新。我希望看到拙著的朋友们能互相转告,看看有哪些遗漏和不足,敬请赐教,以更好地回放永裕里的历史。因为它也是老上海记忆的一部分。
历史是什么?我以为,历史是真实的过去。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的清单”。这一观点颇能迷惑人,其实并不准确。不然,何必去研究它、书写它?的确,胜利者常常用它来粉饰自己,掩盖真相,但那不是历史,只能算伪历史。我们需要真实的历史,哪怕只是一条不显眼的石库门弄堂发生过的人和事。
编辑:王吉安
初审:张霞 毛真好
终审:馆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