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介绍

馆标

馆名

博物馆LOGO

馆标设计始于2005年,由出版博物馆(筹)与上海市美协书籍艺术委员会合作,在行业内征集评选的,共收到18位参选者的31件作品。评选委员会由美协主席徐昌酩等5人组成,著名版画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原副社长杨涵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邓明的方案并列胜出,后由邓明在杨涵设计基础上进行图案化处理,确定了出版博物馆的标志。

在博物馆的LOGO中,馆标取材于篆书册字。册,以两线穿简以成书。后亦指称经过装订的纸本书刊。图案化处理后的册字,既保留了篆书的圆融平正和结构严谨,又颇具现代感。标识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热情、进取,既传统又现代,颇具国际化。

馆名书法辑自著名出版家张元济的书札,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邓明辑成,并按书法气韵要求略作调整。张元济一生为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出版第一人”,其书法笔力隽永,结体丰满。馆标与馆名相呼应,既承袭了中国深厚的古典文化,又融合了现代设计元素,书香脉脉,隽永绵长,散发出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

 

精神堡垒设计说明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主题雕塑设计理念,源于新闻出版与文字印刷之间的密切联系,将中国传统印刷术的铅字融入整个形体的创造之中。上海不但是近代新闻出版的发源地,还是现代印刷字体的发源地,体现了上海在近现代史上文化重镇的地位。

整体雕塑由不锈钢塑造,由活字印刷与新媒介相融合,凸显活字印刷的形态与精神,具有时代性同时体现出历史的积淀。雕塑文字“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选取了由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设计的“宋二体”和“宋黑体”,重复错位排列,形成了一个活字印刷的聚合体。同时,雕塑两侧的文字采用了不同的雕刻技艺。一侧使用了CNC激光雕刻,另一侧通过了酸腐蚀的技术,展现出不同的细节。

作品整体造型利用方形的空间稳定性,中间可以游人通行,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中空的雕塑更为轻盈通透。打破了传统雕塑被作为“物”观赏的概念,给予观众互动的空间,与雕塑本身产生空间之中的交互。雕塑同时具有实用性功能,内部装有三块LED背光灯箱,可根据博物馆内部信息进行阶段性更换,并具有信息指引等多重功能。雕塑整体植入地面之下,是由无数印刷铅字汇聚而成,这种与真实场地的植入与生长关系意义在于突出雕塑的活字印刷概念与新闻出版业的彼此依赖与共生,展现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历史连接。